第四章 名毀津門[第3頁/共15頁]

"打攪了,下次再來吃吧!"曾國藩邊說邊急步走出無梁殿。他曉得,李鴻章必然是碰到了難以單獨做主的大事難事。

"曾大人,總督衙門來了一名老爺,說是有急事要麵稟。"靈穀寺的知客僧吃緊忙忙走過來,邊見禮邊說。

曾國藩揹著雙手,情味極高地看著他們在鬆樹林裡奔馳,口裡唸叨:"鷦鷯已翔乎九仞兮,羅者猶倚乎澤藪。""大人。"耳畔俄然響起一個謙虛的聲音。曾國藩轉頭看時,遠通法師已站在一旁,他的身後跟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和尚。那小和尚兩眼怯生生地望著江寧城裡的頭號人物,雙手托著一個黑漆發亮的木盤,木盤上擺著一支大號羊毫,一方刷絲歙硯,兩卷水印硾箋。

"剛纔講的是句子的圓潤,另有遣字的精確逼真。前人非常講究煉字,有很多一字師的故事。比如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穀改'數'為'一'。張詠'獨恨承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蕭楚才改'恨'為'幸'。程風衣'滿頭白髮來偏早,到手黃金去已多',周白民改'到'作'信'。這些都是馳名的一字師。彆的如範文正公《嚴先生祠堂記》'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泰伯改'德'為'風'。蘇東坡《富韓公神道碑》'公之勳在史官,德在生民,天子虛己聽公,西戎北狄,視公進退覺得輕重,然一趙濟能搖之',張文潛改'能'為'敢'。張虞山'南樓楚雨半夜遠,春水吳江一夜增',陳香泉'斜日一川汧水上,秋峰萬點益門西',王漁洋彆離改'增'為'生',改'峰'為'山'。改的都是大師名家的字,都改得好。可見即便是大手筆,也有個千錘百鍊進步的過程,何況普通人呢?除一字師外,另有半字師的故事,你們傳聞過冇有?"  "冇有。"四子齊點頭。

桌麵當中擺了幾碟時鮮果品。遠通說,這些都是本寺的土產,特彆是青皮紅心蘿蔔,更是可貴吃到。遠通邊說邊用小刀切開一個,公然蘿蔔心紅得素淨。遠通笑著說:"金陵紅心蘿蔔在江南數第一,靈穀寺的紅心蘿蔔在金陵數第一,這一碟又是靈穀寺裡蘿蔔中最好的。""那真是天下第一咯!"吳汝綸笑著打趣。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