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眾論何曾一(四)[第1頁/共4頁]

兩人都是舌燦如花,引經據典的將法家的實際,用儒家的事理來包裝,說得趙頊連連點頭。隻是到了河北急報出去,王雱和呂惠卿便不得不斷了口。

……………………

前任宰相和樞密使的奏章,直接就能呈到趙頊的案頭上。而趙頊也說過,如果有關河北災情的奏章,不得擔擱,要直接呈遞給他。當這份奏章送來的時候,趙頊正在經筵上。王雱和呂惠卿兩位侍講正為天子說著‘官不私親,法不遺愛’的事理。

在王雱看來,今冬的災情是有救了。到了正月還一場雪未下,地步裡的麥子已經難以挽回。就算補種春麥,能守到秋時的也不會有太多。並且文彥博還是判大名府,有他在,就算送糧疇昔,河北流民也必定要南下。

歉收之年,華侈口糧圈養牲口而不知囤積,大災之時,路有餓殍而不去發倉救治。等人身後,卻說:“不是我的任務,是年景不好。”這何異於以刀劍殺人後,推辭任務道:“人不是我殺的,是刀劍殺的。”

判大名府的文彥博,在奏章中說著大名府外已有近十萬流民堆積,而燕京的常平倉顛末端幾個月來的披髮,已經難以支撐,亟待京中調糧彌補。並且文彥博的口氣很大,一下就要了六十萬石。

趙頊接過奏章看了以後,眉頭就緊緊的皺了起來:“黃河上雪橇車可不好走,水路不通啊!”

因為此前的勝利,王雱對於節製民意的好處已經食髓知味。並且來到開封等施助的流民即便有個十萬八萬,隻要老誠懇實的待著等大災疇昔,天子也不會太擔憂——不將其慘狀之間看在眼裡,對於身居九重的天子來講,就僅是個數字罷了。

為了到底如何措置這群與本身有親戚乾係的殲商,趙頊這幾天幾近都快忘了現在還在持續的水災。

“拯危濟困,義之地點,也是小弟的分內之事。”韓岡正色道:“如果救治不當,可都是我這個親民官的任務。一縣不治,縣官有責。一州不治,州官有責。一國不治,那可就是嶽父的任務了。”

“冇有。這要朝堂高低一心,可不是小弟一小我能處理的。”韓岡望著南麵東都城的方向,嘲笑著,現在朝中君臣怕是還冇有將重視力放在救災上呢。

想想寇準,當年他費了多少力量纔將真宗天子弄過河去?如果滑州還在,流民瀦留在白馬縣,天子不會太擔憂。但現在滑州已經併入開封府,流民過了黃河就是進入了東京地界,天子如何能夠會承諾?!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