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岡不怕王家,也情願與王家分潤好處,但他卻實在擔憂太後家的胃口,不忘再三叮囑著表弟:“不要想著靠你的嶽家,那是條鱷魚,能將統統的份全都給吞下去,一根骨頭都不會留給人。”
“再跟他們多說一句,這弟子意是要做上幾十年的,賺一時,不如賺一世。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婪,壞了曰後合作的能夠。”
馮從義是高家的半子,但隻是遠支罷了,真要讓高家獨占東都城棉布市場,他的嶽父嶽母也占不到多少好處。而馮從義也曉得他的根底在那裡,點頭應道:“小弟明白。”
這個期間可冇有民族讀力的潮流,而是四方蠻夷都對漢家文明頂禮膜拜,乃至於有傳言說,契丹的天子要在銀佛背後刻下‘願來世生中國’的字樣――固然韓岡不知此事是真是假,而‘中國’是不是指得大宋。但從吐蕃朱紫對漢物的愛好,以及現在對大宋官員的畏敬中,還是能看出一二來。
不知這段時候,京中的朝局變成了多麼的環境。
買賣場的本質雖說就是好處,但也是要講情麵和信譽的,不成能**裸的好處爭奪或是互換。即便是後代,人脈多寡還是衡量一個停業員程度凹凸的首要標準。友情和乾係,常常抵得上幾千幾萬貫的投入,而信譽更是重中之重。
韓岡的設法就是要勾引開端農耕的蕃人蒔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就像現在朝廷勾引遊牧為主的蕃部大量的養馬用來互換茶葉。
“遵循朝廷的規定,賜與歸順的蕃兵弓箭手的地步是一百畝,小頭子兩百畝,大頭領是三百畝。但蕃人不會種田,漫種薄收,勉強餬口罷了。如此下去,當然會難以安寧下來。如果能讓他們變成靠著蒔植棉花來贏利,必然能吸引其他蕃人連續投效,下山種田。”
韓岡送了他出去,返來後,躺在躺椅上回想著整樁事情是否有所疏失。
“那還要靠著姨父來指導他們了。”
“那行會怎辦?”
……………………
雖說王韶、高遵裕現在都分開了熙河路,但各自都是升遷。王韶的樞密副使就不消提了,高遵裕則是去了河東路,比起新建立的熙河路的副總管,河東路兵馬副都總管,較著要高上一兩級。兩人固然分開,可留下的暗影則更加龐大。
而見著紛繁過來要本身代為想表哥傳達佩服之意的販子們,對於韓家,對於順豐行,對於韓岡本人,對於他們的將來,馮從義更加的信心實足。
棉紡上的事情處理,今次回籍,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再安息些曰子,便要離鄉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