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布點頭道:“皇太後當年未曾生子,神宗嬪禦非未幾,但當年臣等均未聞她們有爭競之意。也是因皇太後賢惠,在尊位不與嬪禦爭寵。”
太後又道:“今上倒也極懂事,對皇後甚是尊敬,至今也隻納一名郡君。帝後敦睦,皇宗子又為皇後所出,將來可少量多事端。”
蕙羅點頭:“若不得寵,大抵味整日炷一爐沉煙,獨守深院,迎來朝霞,再送傍晚,直至白髮終老。若得寵,或許每天寢息之前都會翻翻床幃被褥,看有冇有多出甚麼。若真成了皇宗子的母親,必定整天患得患失,所慮的就非我一人的安危了,也不曉得彆人對我,和我對彆人會做出甚麼事來……以是我很感激張先生,當年把我送到尚服局,而非官家身邊,使我不致淪入修羅道。”
太後歎道:“元祐、元符俱有性氣。老身本來覺得,她們多年未見,會有所收斂,未料現在猶不相高低。昨日相見,就為誰先施禮之事,差點又鬨個麵紅耳赤。”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
趙佶戴素紗冠,禦白袍,一手負於身後,一手握著一卷書,正信步吟誦。聞聲她入內,他止步側首,微挑鳳目,朝她淺笑。宮燭柔光下他顏如衛玠,那皎皎笑容倒成了這雅潔居室中最富麗的事物。
趙佶命楊日言送蕙羅歸去。途中蕙羅想起福寧殿陳列,不見趙似送趙煦的船,遂問楊日言:“之前擺在福寧殿中的一艘劃子……就是有樓閣的阿誰船模樣……現在收到那裡去了呢?”
眾宰執都獎飾道:“天子勤於政事,不愛女色,有此明君,實乃社稷之福。”
“你是說十二大王獻給先帝的阿誰罷,”楊日言瞭然,道,“支出庫中了。十二大王曾問官家索要,官家說此物既然先帝喜好,不如靈駕西行時一併送去陪葬。”
蕙羅走後,趙佶宣召本日玉堂值宿的蔡京,命其攜之前製定的孟氏複位之製來福寧殿,展開製詞細看後對蔡京道:“須再改改,瑤華獄孟氏無辜等語刪去,也彆說先帝有追悔之意。”
趙佶坐直,輕柔引袖為她拭去嘴邊的一點乳酪,蕙羅一驚,起家退後肅立。
趙佶道:“竄改是曾布的意義,說若提瑤華獄,或惹人遐想當年元祐皇後細行,不如刪去。若提先帝追悔,有暗指他處罰失誤之嫌,也不宜留在製詞裡。”
曾佈道:“皇太後當更訓敕,使兩宮不至於有過,乃為儘善。現在皇太後在上,想必她們倒也不敢再肇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