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坐定下來,便已開口請了賀管事往都城一趟,說是為商討這分號的掌櫃一事。聽聞後,賀家姐弟不覺是一陣迷惑非常:“那會兒不是說的明白,都城那家分號不過隻是借用了我們家的名頭,實際卻還是全權由他們自家拿捏在手?”
這耕讀人家的底子還在,隻要下一輩中再出幾個有天賦的,便可重振門楣。要曉得,那京中尚了郡主的劉氏一脈,倒是同出一家。真有了這般的宦途之才,隻怕也會不吝親身出麵幫村他一二。
而劉相公本年要給叔公所送之禮,便是日前自家已然完工有段光陰的內書房了。幸虧自家的內書房本就占地不大,又被那整整二十兩紋銀的高額打賞下,工匠們哪有不抓緊趕工的事理。
畢竟朝廷眼下也合法用人之際,若非先前有很多王謝以後,因祖蔭之故才得以走上了宦途。但是,跟著氏族貴門的逐步式微,也使得那些後起之秀的新王謝,已是閃現出他們的上風來了。
如果不然,本身又怎會涓滴未曾躊躇。在劉相公看來,這書肆的店主還真是會做買賣,本來將這書肆的後院改建成了,互不相乾的數間雅室,已是較之普通的茶館而言略勝一籌。
如果獨一他家祖父遺留下來的威名,尚不敷以讓父子二人同時留在都城。此中另有一名事關首要之人,便是他家四叔公劉書彤。
而此中,祖上也有過光輝的劉家,現在正藉著那位的好官聲,纔將本來岌岌可危的頹勢,生生給拖住了。隻是悠長以往下去,再無後繼之人可當大用,卻不知他家是否還能拖到幾時?
現在整值年關將至之際,家家戶戶都忙著購置年貨。說來京畿劉相公家也算是本地望族,又因其父兄都在朝中任職,雖說父子倆的官職都不高,可強在都被留任在京。
要曉得,自家雖說是京畿這片中,最為馳名的耕讀之家,若論道起買賣一樁來,倒是毫無上風可言。現在也唯有遠在都城中的那位叔公,才因其夫人的出身,倒是將名下的浩繁財產,打理的有聲有色!
以自家在京畿的威名,看顧那書肆一二,又有何難?何況,這家本就曉得做買賣,想必買賣也會一向不錯,與自家而言更是毫無憂心之處。
有誰推測。這位竟然在短短的冬眠期後,便再度被朝廷啟用入了刑部任職,更冇人想到的是這位的官運,倒是越走越順。現在雖被調任去了都察院,年前又不出料想的升了四品的左僉督禦史,因而這劉家在京畿的名聲,也因他而更比昔日高出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