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三國誌·先主傳》曾高度評價劉備入蜀今後的人事安排:董和、黃權、李嚴是劉璋的舊部,吳壹、費觀是劉璋的姻親,彭羕曾受劉璋的架空,劉巴則為本身所忌恨,卻“皆處之顯任,儘其器能”,成果是“有誌之士,無不競功”。《三國誌·張裔傳》則稱諸葛亮“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成以無功取,刑不成以貴勢免,此賢愚之以是僉忘其身者也”。
[8]以上見《三國誌·吳主傳》。
[23]關於這段史實,《三國誌·袁紹傳》的說法是:“紹不該,橫刀長揖而去。”拔刀相向事見裴鬆之注引《獻帝春秋》。這一說法固然裴鬆之以為不實(此語妄之甚矣),但被《後漢書》采信,行文略有分歧,請參看。
[22]以上見《三國誌·吳主傳》、《資治通鑒》卷六十七。
[39]見《三國誌·先主傳》裴鬆之注引《魏書》。
[31]見《三國誌·趙儼傳》。
[13]見《三國誌·魯肅傳》。
[5]請參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26]見《晉書·武帝紀》。
[25]見《三國誌》之《法正傳》、《彭羕傳》。
[12]請參看清人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借荊州之非》。
[36]究竟上,關羽被害後,劉備並冇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本身稱帝,也冇有給關羽封號,追諡其為壯繆侯是後主景耀三年(260)劉禪所為。
[53]請參看田餘慶《曹袁鬥爭和世家大族》。
[50]見《三國誌·張郃傳》。
[21]孫吳立國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漢四十二年。
[20]見《三國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魏書》。
[43]見《三國誌·先主傳》。
[30]見《三國誌·張昭傳》裴鬆之注引《吳曆》。
[44]見《三國誌·武帝紀》、《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36]見《三國誌·先主傳》,原文為:“先主未出時,獻帝舅(嶽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安閒謂先主曰:‘今天下豪傑,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夠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劃一謀。會晤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法。”裴鬆之注引《華陽國誌》說:“於時合法雷震,備因謂操曰:賢人雲‘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三國演義》的“青梅煮酒論豪傑”,即據此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