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見《論語·八佾》。
[23]事見《左傳·僖公十五年》。
[14]事見《左傳·昭公十九年》。
[2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11]見《孟子·離婁上》。
[6]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18]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8]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11]聶政事蹟,見《史記·刺客傳記》。
[7]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1]知罃被俘,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夏;被開釋,則在魯成公三年(前588)夏。
[13]語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15]事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5]趙氏家屬的鼻祖是趙夙,然後順次是共孟、趙衰(趙成子)、趙盾(趙宣子)、趙朔(趙莊子)、趙武(趙文子,亦即“趙氏孤兒”)、景叔、趙鞅(趙簡子)、趙毋恤(趙襄子)。趙襄子歸天後,他的弟弟擯除襄子指定的交班人,自主為家君,這就是趙桓子。桓子即位一年後歸天。國人以為桓子的得位分歧適襄子遺言,便殺了桓子的兒子,立襄子指定的趙浣為君,是為“獻侯”。此事在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度》第三章曾經提到。
[19]請參看約翰·德林瓦特主編《天下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關於春秋和戰國兩個期間各自的起止年代,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繁並無定論,隻要戰國終究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無貳言(請參看李學勤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戰國史與戰國文明》)。本書偏向於采取範文瀾《中國通史》說,即春秋止於公元前481年,戰國始於公元前403年,春秋與戰國之間有78年的空檔,可稱為“春秋戰國之際”。
[16]請參看《國語·魯語上》。魯國事儲存周禮最完整的國度,魯人的說法是可靠的。
[7]晉是周朝最早的封國之一,始封之君是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晉君從西周起一起嫡傳,都稱“侯”,最後一代叫“哀侯”。哀侯今後,嫡派被滅,取而代之的曲直沃的旁支,鼻祖叫“武公”。今後晉君都稱“公”,順次為武公、獻公、惠公、懷公、文公、襄公、靈公。靈是“惡諡”。汗青上諡為“靈”的,多數“不靈”。比如鄭靈公,是因為吃王八而起膠葛,被自家兄弟行刺的(《左傳·宣公四年》)。陳靈公,則是與朝臣共享情婦,又被情婦之子憤而殺死的(《左傳·宣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