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請參看拙撰《論中國文明的精力》,支出《中漢文明研討》一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2]“皇每上帝,改厥元子”,見《尚書·召誥》;“文王在上,於昭於天”,見《詩經·風雅·文王》。

[14]《詩·商頌·那》:“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跋文

[6]張蔭麟先生乃至以為,武王伐紂獲得勝利,另有兩個啟事。一是“紂克東夷而隕其身”,二是“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也就是武王操縱了饑餓的力量,因打劫糧食而策動戰役。見《中國史綱》。

[4]見《左傳·襄公十一年》。

[6]見《尚書·舜典》。

[4]周人重德,文獻中屢見不鮮,如《尚書》之《泰誓》、《康誥》、《酒誥》、《召誥》、《多士》、《君奭》、《立政》,頻繁呈現“德”字,《詩經》和《左傳》也有近似看法。販子講德,見《尚書·盤庚》。但此文係捏造,不敷為憑。

[1]自稱“天下之王”的古亞述國王叫沙姆希·阿達德。

第四章

[3]見《左傳·昭公七年》。

[3]周公姓姬名旦,也叫“文公”或“叔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因為采邑(封地)在他們民族的發源地“周”(今陝西岐山),以是叫“周公”。因為武王在伐紂以後冇幾年就病故了,繼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成為新政權最首要的帶領人之一。至於周公是否“攝政稱王”,學界向來爭議很大。有說他攝政稱王的,有說他隻攝政不稱王的,另有說他既冇攝政也冇稱王的。但說他是首要帶領人,應無題目。

[4]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攻訐〉導言》。

第一章

[4]見《尚書》之《泰誓上》、《泰誓中》。

[2]見《左傳·昭公十二年》。

[7]“天命無常”原作“天命靡常”,見《詩·風雅·文王》;“不易為王”原作“不易維王”,見《詩·風雅·大明》。

[5]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第二章

[1]東征將士的回想,見《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事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事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周公東征,四國事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