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遠既是與王雨農捆綁而來,伸頭縮頭都已無用,慨然加了一把火道:“皇上,楊致文武雙全,更兼財力薄弱,事君以誠,事國以忠,事無大小,素不推委。若不大用,委實可惜!”

“楊致在朝已是官居三品,爵封二等侯,海關總督衙門下轄官吏數千,每年交納的厘稅已占大夏國賦支出的三分之一重。楊致在野具有多麼氣力,信賴不必朕再多說了吧?”

金子善能得先帝正視,乃至於抬到能與楊致等人相提並論的位置,絕非笨人。作為貼身內侍,他已較著感遭到新皇比先帝更難服侍。是以不再多說,回聲領命而去。

趙啟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楊致的脾氣與本領。除了唯恐被楊致看輕,悄悄與之較量。另有一個恐怕連他本身都冇成心識到、或者說不肯意承認的啟事,擔憂冇有充足的才氣把握楊致。在心底對楊致懷有深深的害怕感。

“也罷,就算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朕若采取你們的諫言,又該如何用他?他若不能建功,不但耽擱光陰、徒耗國力,朕還要妄自揹負識人不明、用人不善的罵名。他若得以建功,朕該當如何賞他?倒也不是朕吝嗇,加官進爵那都不是題目,隻怕他一定會看得上眼。”

如果早在半年之前,陳文遠與王雨農這番話傳到了趙啟耳中,趙啟恐怕會樂出聲來。俗話說,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大活人有的是。想要躋身朝堂、位極人臣的才誌之士何其多矣?死了王一另有王二,這世上向來就冇出缺了誰不可的這一說。你們風景了一世還在這裡倚老賣老,我還巴不得你們早點給彆人騰處所呢!

這就對了嘛!老虎不發威,你們就當我是病貓不是?憑甚麼老是要在你們麵前裝孫子?憑甚麼都得聽你們的,到底你們是天子還是我是天子?

次日早朝,陳文遠與王雨農兩位輔政重臣。踐約一同呈上了保舉楊致的奏章。天子大略掃了一眼,二人的陳奏的內容大同小異。頓時眉頭微皺,不置一詞的放在一邊。隨即連“眾卿有事早奏、無事退朝”這句例行公事的話都省了,隻是冷冷叮嚀,眾臣再有奏章,呈交至相乾內閣大學士的公事房便可,而後獨自揚長而去。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