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瀚與楊致將長安與天子那一頭的變態景象兩相印證,已可萬分之萬的鑒定,此前包含天子在內的任何人都大大低估了太子趙恒的才乾與膽量。
“第四步天然是在揭穿太子以後,矯詔保越王即位為帝!經我與王相幾次商討,從長遠來看,這是儘量製止大夏不至於墮入內鬨,皇上一統天下的弘願得以持續推行的最好結局!”
二人與衛氏父子乾係匪淺,特彆是楊致,想到深處情不自禁的自脊背後生出一股徹骨的寒意:衛肅為人勤簡樸實,向來自律甚嚴。擔當討虜大將軍一職長達十餘年之久,統領四十萬重兵兢兢業業戍衛北疆,殫精竭慮抗擊突厥未有涓滴懶惰,深受天子信賴和兵士推戴。楊致交戰大漠時雖未直接管其統轄,卻對他非常恭敬。衛飛揚智勇無雙少年豪傑。既與楊致有八拜之友情同存亡,又有師徒之誼。
二人的密議中,幾次提到了一個關乎太子的驚天詭計可否如願以償的關頭人物,現任樞密院太尉衛肅。冇有皇後、內廷禁衛將軍趙天養與衛肅暗中策應。太子決然冇法節製長安局勢。如果不藉助衛肅在軍中的高貴聲望與太尉之權,要撇開耿超等寧王一係禁軍初級將領。全麵掌控禁軍隻能是一句廢話。
天子一向把兵權抓得死死的,連寧王和康王這兩個兒子都信不過,禦駕親征之前俄然來了個初級將領大輪換,親征期間禁軍也絕難變更一兵一卒,可謂統統都安排得四平八穩滴水不漏。他甚麼都想到了,就是冇想到這個平時最為窩囊平淡的寶貝兒子為了能登上皇位,竟然勇於弑君殺父!
徐文瀚皺眉道:“這一節我早已想到了。我再三叮囑周夫人與周家二位公子切莫張揚,彆離取了飯食與藥渣以狗試之,毫無中毒之狀,故而我隻是說思疑,尚不能完整必定。”
於楊致而言,所謂保全大義充其量是趁便,一定就能有徐文瀚說得這麼理直氣壯。在他看來徐文瀚純屬廢話,真到了那一天,兩邊就是你死我活了,哪兒還容得講甚麼情麵有半分離軟?
“太子雖是鋌而走險,但每一步算計都非常到位,可見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蓄謀已久。衛大將軍必定已牽涉此中,四弟事前並不曉得此次出征能官封勇毅大將軍,是否知情恐怕還在兩可之間。現在還說不了那麼遠,比及了圖窮匕見的阿誰份上再說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