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楊致狀告安貴侯的罪名可托度絕對為零,乃至是負數。如果李氏子孫爭氣的話,當年國丈又何必讓賢避位於先帝?李氏一門極儘繁華也未執掌一兵一卒,都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兩手空空出來造反,莫非他們活得不耐煩了?
王雨農暫行圓場道:“皇上,忠武公與安貴侯兩邊各執一詞,此般口舌相持徒勞無益。安貴侯先前已告過禦狀,所述景象群臣業已聽聞。而忠武公還隻言明所告何人何罪,尚未奏陳實據,此中詳情不甚瞭然。老臣覺得,不如先讓忠武公把話說完,再請皇上秉公聖裁。”
“……第七十六,農曆武成二十五年七月初八日,安貴侯之子李英思自青樓飄香院回府之時,教唆侯府保護在門前強搶小販王五西瓜兩個,且摧毀其攤,導致其一家長幼生存無著。當日親眼目睹其罪過者共有三十二人,另有過路百姓多少人見證此事。”
楊致踱到安貴侯跟前,笑眯眯的問出了第一個題目:“敢問侯爺,可曾有讀過書麼?”
這番話不偏不倚老成慎重,也是在提示楊致要慎重擺出證據。天子對勁的點頭問道:“安貴侯與眾卿臨時平身。楊致,你所告安貴侯謀逆之罪非同兒戲,可有真憑實據?”
眾臣一開端還屏息靜氣凝神聆聽,厥後卻越聽越感覺不對勁。很多一心明哲保身看熱烈的官員忍不住悄悄好笑:你告的清楚是他老子,如何宣讀的都是那不利孩子的罪過?這頂多算是大曝其醜,跟謀反造逆阿誰天大的罪名扯得上嗎?連在生果攤上搶了兩個西瓜,都煞有其事的被列為一大罪行。皇親權貴的紈絝後輩逼迫百姓的多了去了,那長安豈不是每天都有反賊招搖過市?題目與內容天差地彆,的確是牛頭不對馬嘴!
————————————
安貴侯嘲笑道:“我對皇上一片忠心可昭日月,怎會怕你這無恥小人誣告構陷?莫說問幾個題目,本日你就是問上天去都休想得逞!”
“這七十七條大罪時候地點人物詳情一樣不差,怎算不得真憑實據?”楊致悠然笑道:“皇上,王大人,臣僅是列出罪行,並未把話說完。臣另有幾個題目想問一問安貴侯,他若嫌我囉嗦,便隻需答覆是與不是。臣另請皇上恩準,借秉筆近侍一用。”
宿世影視劇裡那些地痞狀師的抵賴橋段爛熟於胸,幾近能南風倒背,還怕這頂大帽子扣不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