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隴右,李璋又展開涇原和環慶兩路輿圖,先容那邊的軍事擺設。
政事堂中間的議事廳裡,趙禎與一眾宰執聽李璋講秋後隴右徐平的作戰方略。
李迪和呂夷簡看著輿圖上幾近每一個小山穀都設了城,其間門路錯綜龐大,到了兩軍相接的處所,幾近看不出來中間的邊界。這是他們第一次對火線戰事有了直觀熟諳,體味到了真正的戰役與本身先前瞭解的龐大分歧。那些山間的小寨小堡,處所狹小,底子駐紮不了多少人,他們所戍守的門路,很多是隻容一人通行,一天也走不了十裡路。這類處所作戰的人數是被地形限定死的,雄師冇有效處,不是你看仇敵隻要一百人,那麼我派一千人就必定能贏的環境。但是如果把這些小據點棄之不顧,則會被對方把防地滲入得千瘡百孔,經心構建的據點冇了用處。這就是把兵力撒胡椒麪,但你又不得不撒。
山中對氣候非常敏感,不比及秋後冇了雨水,氣候乾爽是不敢冒然開戰的。不然一場大雨、一場大水就決定了戰事,跟老天賭運氣就冇成心機了。如果不是在天都山,而是在更北的大漠草原,徐平不會老誠懇實地等一個夏天,戰事早就起來了。
呂夷簡指著輿圖問道:“隴右都護府在蘭、會兩州集合了十萬雄師,為何隻要高大全一部參與戰事?昊賊在天都山駐有雄師,人數非常很多,高大全一軍是不是人數少了些?”
李璋叉手:“回樞相,從會州去天都山,一起上滿是山間穀地,溝壑縱橫,門路極是難行。那邊高山狹小,再多人馬也難以展開,前期戰事也隻能容下高大全一軍。比及打下達囉城,則劉兼濟部隨後跟上,構成門路順次推動。”
李璋指著身後掛的巨幅天都山一帶輿圖,道:“此時隴右五軍,張亢、田況所部駐紮榆中縣,監督河湟蕃部和河西番賊,確保秦州西部無憂,秋後不會參與天都山戰事。桑懌和明鎬所部駐會州以北山穀間,春夏間他們多次北反擊賊,使興、靈兩州糧草冇法運往天都山。候至秋後,他們便改成監督番賊西壽監軍司,戰與不戰,酌情而定。劉兼濟、種世衡部駐會州城,此時城廓已完整,比及秋後,他們便前出三角城一帶,占住渡口,保護黃河兩岸,包管其他各軍火線無憂,與桑懌所部成犄角之勢。高大全、景泰部駐三角城,比及秋後與番賊開戰,便以他們這一部為主,進取達囉城。而曹克明、張昇部則駐會川到會州祖勵川河穀間,閒暇時持續整修門路,需求時出會州援助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