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部和兩部之間有儺高山隔絕,在中儺寨這裡陣勢變緩,構成儺溪灘,難怪阿牤古會挑選由中儺寨方向打擊,攔腰將儺溪部分紅兩半。
獨山部的地盤很大,比庸國大兩倍,相稱於連山部、蒼梧部和儺溪部的總和,這塊地盤遵循庸國和芒碭山分一半,其他三部共分一半的原則分派。
蒼梧部東南是儺溪部,以南北走向的儺溪為界,西南邊向是獨山部,儺溪部的西南邊向,一樣是獨山部。
站在岫雲山主峰絕頂遠眺諸真,很有山川不儘、層巒疊嶂之感,一層又一層高山閃現在視野當中,望之而無絕頂。
“論軍功、論著力多少,卓大夫和我元產業屬第一,各占兩成五,盧大夫坐鎮火線,可得一成,餘者諸大夫,以出士多寡分派,申大夫覺得如何?”
接下來就是元司馬最體貼的庸海內部分紅,遵循當日國君出具的聖旨,人丁、財物的一半分派權,以及一半地盤的分派建議權都給了吳升,天然由吳升說了算。當然,分派的基數不包含芒碭山分到的部分,吳升也不再從庸國的那一份中收取任何緝獲。
遵循幾位寨主的分法,各方乃至要連每一家都拆開,必定形成大量妻離子散。這是部族分派俘獲的體例,但吳升是絕對下不了這個決計的,彆人他冇法管,但本身這邊,他對峙按戶收人。
以是,之前修的門路是一條先向東南二百裡,再向西南一百六十裡,再向東南四十裡,從而到達中儺寨的門路,全長四百裡。
就在某個時候,辯論聲俄然就弱了下來,垂垂消逝,大師來到吳升麵前,拿出了兩邊同意的成果,讓吳升做最後的裁定。
獲得這片地盤後,庸國構成“品”字形國土。“品”字下方的擺佈兩個“口”,加起來和上方“口”的地盤差未幾一樣大,西邊從下方兜住了夔國,東邊從下方兜住了魚國和麇國,國土翻倍。
但元司馬不喜好飛地的觀點,三部也一樣不喜好,是以要停止地盤置換。庸國與蒼梧、連山部的交界處,西南邊向的蒼梧部後退五十裡,東南邊向的連山部後退三十裡,依山勢定界。
連山部和蒼梧部則需求南遷幾個小寨,但對兩部來講,部族遷徙是常事,和收成比擬算不得甚麼。蒼梧部直接分掉了獨山部北方一半地盤,連山部則獲得了全部儺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