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沈坤還承諾適當時候聯絡翰林院其他同僚,一起為《西紀行》造勢,在都城召開一場書友會商會。
翰林院裡的學士、修撰、庶吉人都是大明朝的候補乾部,一個個固然品級不高,但是頭顱是抬得高高的,這此中就有新科狀元——新授翰林院修撰沈坤。
當然,另有彆的一個首要啟事,信中吳承恩還遵循周墨白意義,附了一張銀票,作為沈坤作序的潤筆費。
想到這裡,沈坤不由有些暗自對勁起來,對吳承恩便有些俯瞰異化著憐憫的心態,拆開信來看得幾行,他頓時大笑起來。
在大明朝,翰林院已經成為外朝官署,科舉測驗一甲進士三人直接進入翰林,是以官方有“非進士不入翰林”之說。自太祖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後,朝廷中大事件皆決於大學士,而大學士均出自翰林,所謂“非翰林不入內閣”,翰林院成為培養初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合,也成為天下讀書人的胡想高地。
周源的確不曉得周墨白這小腦瓜裡到底在想些甚麼。
信中,沈坤洋洋灑灑寫了千餘言字,文辭富麗,情真意切,實在將《西紀行》誇得此書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次讀。
而他沈坤,前年高中狀元,入翰林院任修撰之職,麵前就是一條康莊大道,他日必為大明王朝國之棟梁。
都城翰林院,櫻紅柳綠,豔陽高照,氣候倒還算風涼,院子裡隻要樹上的知了不時呱噪幾聲。
偶然候,人生的境遇豈是能夠預感獲得的。
沈坤一年的俸銀不過十幾兩罷了。
“哦”周墨白彷彿鎮靜起來,“父親大人,是不是感覺我比之前更加漂亮蕭灑、英姿勃發、豪傑氣勢?”
周源手中的茶盞跌落地上,摔碎了。
“劉捕頭冇來要錢?”周墨白察眼觀色:“莫非是吳應卯來講典當祝枝山墨寶的事?他欠我銀子,說好了二八分紅的,這個絕對不成能籌議!”
……………………
信後還附了《西紀行》的前兩章,沈坤擺佈無事,便信手翻閱,看得幾行,眼睛就越睜越大,手也顫抖起來,這小說固然筆墨淺顯,所交叉的詩句的確就是打油詩,但是故事情節極其吸惹人,特彆看到孫悟空自菩提祖師那邊學到了七十二般竄改,回花果山成為美猴王,章節就戛但是止,沈坤忍不住拍案而起。
沈坤多年來沉穩的脾氣讓他銘記一個信條,多交友,少樹敵。這個時候拉吳承恩一把,說不定甚麼時候會成心想不到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