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熙寧二年[第2頁/共3頁]

現在獨一能讓我安撫一點的事情,是我所處的地點,是開封的一個座廟內裡。廟裡的和尚看我暈倒在外,頭髮又很短,覺得是遊方的和尚,美意把我救醒過來。我既然不善扯謊,又怕言多必失,乾脆就裝胡塗,做成把舊事一概忘記的模樣,那些和尚半信半疑之間,也就不再探聽我的來源。隻是我既已醒來,身材也無大礙,就不好賴在這廟裡,須得自餬口路了。

但是我卻冇有體例歡暢起來。我又不是用心回到當代的(並且據我所說,光陰觀光實際上是不成能的),我身上隻要幾百元在這裡相稱於廢紙的群眾幣,除此以外,彆無他物(因為我不抽菸,以是連打火機也冇有)。既便我是一個汗青係的門生,但是我所長的是秦漢史,本來汗青的本相就淹冇於時候當中,何況我所能曉得的,也隻是一些大事件,我也冇有體例依托這個來起家呀,這畢竟是承平之世。何況另有戶籍軌製,我這個三無職員如何安身,實在是一大困難。我乃至不能說我是從外洋返來的,因為我除了曉得地球是圓的外,對本國一無所知,幾句話就會被問出弊端來。

我倒想不到這小我也精通樂律,這水龍吟由他唱出來,有幾分慷慨,有幾分落拓,有幾分無法,又有幾分倔強,竟引得滿樓的人傾耳相聽。我當時也不料這一首詞第二日就傳遍了汴京的大街冷巷,那些不得誌的文人才子,很喜好這詞的意境,我一夜之間,竟然以文名噪聲京師。

他聽了我這番話,不由一怔,旋即哈哈大笑,直呼“妙哉,妙哉!”,拿著扇子一邊擊打桌子一邊就高歌起來。

這個年青人對我明顯很有興趣,他覺得那首《水龍吟》是我作的,便要請樂坊的女子配曲高歌,我當時便攔住了。“鄙人的詞,可使關東大漢執鐵板唱之,不成使後代子持紅牙板而歌。”這句話本來是蘇門的對白,我也冇想那麼多,既然占了稼軒的便宜,就無妨先借過了。

年青人明顯對我很有興趣,見我回話,便出言相邀:“剛纔見兄台在此吟詩,雅量高致,鄙人冒昧相邀,可否上清茗樓一敘?”

實在氣候已然轉冷,蜂窩煤的好處顯而易見(並且買了那種做煤球的東西後,淺顯人家都能夠本身做煤球),當時百姓也並不困苦,中等以上人家還用得起,這玩意很快就脫銷起來。比及資金稍稍餘裕,我便叫鐵匠打了一隻北京爐子送去太學給唐棣。厥後這類北京爐子也投入市場,不過代價稍高,卻隻要大戶人家才用得起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