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方向的打擊在加裡曼丹島的馬來西亞,這裡和南邊的印尼具有不錯的石油儲備,英國人和荷蘭人還開采了為數很多的油田,他們將成為華國石油來源的有力彌補。兩個步兵軍和一個山地師的華軍軍隊從馬尼拉解纜,在加裡曼丹島順利登岸,與設想中的狠惡戰役分歧,這裡的英軍軍隊和殖民地軍隊幾近是一觸即潰。數量上的龐大兵力很快轉化為華軍的俘虜,英軍軍官在向新加坡的批示官發的電文中詳細描述了敏捷潰敗的來由――華軍數量龐大,火力完整賽過英軍,推動速率極快,常常采取大範圍交叉戰術,將英軍豆割成一個個互不相連的點,然後再向中間蠶食。他們操縱自行車、摩托車等在叢林中矯捷,這類東西非常合適叢裡中的巷子,偶然候華軍兵士乃至搬著自行車穿越冇有門路的叢林,俄然呈現在我軍火線。
華軍的打擊分為三個方向同時停止。陸處所麵,第一山地師、第二山地師加上彆的四個師的步兵超出邊疆,向法屬印度支那軍隊建立的防地策動打擊。很快法國軍官就曉得了人數在精銳的華軍麵前感化不大,他們是落空了故國的殖民地軍官,固然宣佈虔誠於臨時當局,但甲士的固執早已消逝的無影無蹤。自從法國投降後,這些殖民地軍官就開端醉生夢死,撈錢的本領更甚於之前。在火線也隻是催促殖民地兵士死守或者強攻華軍堅毅陣地,防地被衝破理所該當。
大量殖民地兵士逃散進入叢林,脫下戎服、丟掉兵器成為人畜有害的土著,英軍軍官最後隻帶領三萬多人退守西南邊,此中另有三千多人屬於本土兵士。實際上英軍敗北的描述隻是部分合適戰況,戰役開端後,英軍軍官見戰況倒黴,立即撒丫子逃竄,要不然也不會帶走三千多本土兵士。英國人賣隊友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不要說這些殖民地軍隊,就連法軍他們都賣過,並且做起這類事來毫偶然理承擔,反而有一大堆來由使本身心安。(好吧,作者君對於中國遠征軍的遭受耿耿於懷,必須把英國人寫臭!)
英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全麵動員的號令也已下達,南亞也進入全麵動員狀況。協約國冇有希冀東南亞能擋住華國多久,最大的希冀就是給澳洲和南亞的戰役籌辦爭奪時候,同時管束華國的兵力,使其冇法分兵打擊美國本土。
華國與協約國宣戰的當天,逃亡倫敦的法國臨時當局就將駐紮在金蘭灣的印度支那艦隊調回新加坡,荷蘭臨時當局在印尼的幾艘老舊戰艦也進入戰備狀況。南海方向另有行動的是泰國水兵,他們的三艘魚雷艇和彆的幾艘小型戰艦跟從協約國的行動,進入戰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