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蜜斯為彭家生走南闖北,身子骨比起李嫣兒這個大師閨秀要結實一些,剛纔的一番玩耍,並不感覺累,見李嫣兒麵色怠倦,便道:“我跟你一起去吧?”
這亭子就在小島的正東側,一頭是小島,一頭西湖的湖水,修建得倒也新奇,當年蘇軾疏浚西湖後,在湖中水深處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為三潭,明令從蘇堤到這裡的水上不得蒔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積。錢塘縣令楊萬裡取葑泥作埂,在原三塔處圍成一個放生池,楊崢落座的亭子,恰是在這放生池旁,池內放有菱芡,此時已是蒲月下旬,很多菱角已經暴露了水麵,開著一朵朵紅色的小花,遠遠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一片,倒也都雅。
大蜜斯還是頭一次見過這等精美的小島,早已拋開了昔日的顧慮,拉著李嫣兒指指導點,將島上的榭、樓、台,石橋都看了個遍,若不是體力不及楊崢信賴隻怕入夜了這兩個丫頭都不會急。
這島常日裡旅客雖少了些,風景並不差,顛末蘇軾等官員開辟後,前後留下了很多修建,先是看到了幾座先賢的祠堂,隨後步入九曲平橋,我心相印亭四座外型各彆的亭子,讓人逛逛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而在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彩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竭,相互滲入。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安好,天涯之間兀高傲異其趣,讓人好生歡樂。
楊崢道:“可不是,要不如何說大蜜斯奪目無能呢?“
楊崢躍下小島,等身子落在畫舫上站穩了,這才鑽入畫舫從中取出今早籌辦的食盒,遞給大蜜斯,等大蜜斯接住了食盒,再如第一次一樣,藉助岩麵的力道,跳過上小島。
“咦?好大,好軟?”楊崢舒暢的哼了聲,手中禁不住揉捏了一下。
古時的士紳名流,出門探友,或插手詩社、文社的活動,與至好把酒言歡,常會事前籌辦一些肴食果品,作為掃興的下酒菜。初春時節,文人士夫出門踏青郊遊,也會照顧酒菜食品以備野餐。食盒就是專門盛放食品酒菜、便於照顧行走的長形抬盒,有木、竹、琺琅、漆器等材質,此中又以木質的居多。特彆是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等紋理精密、光彩光潤的硬木,堅毅而有韌性,製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必然的重量,在挑、提的時候不易閒逛。加上古時的傢俱多為榫卯佈局,硬木在拚接、製作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上風。做工精美的硬木食盒,不但能夠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表麵上充分操縱木料固有的紋理光彩,給人一種高雅持重之感,既美妙又合用,大蜜斯這食盒比平凡人用的食盒多了一層底部,底部用鐵,內置炭火,上邊一層隔水層,如此一來,隻要炭火不燃燒,食盒的溫度就還在,菜肴也不會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