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五章 真跡[第3頁/共4頁]

PS:鞠躬感激“一隻小猴”500的打賞。

郭老拿來了印泥,拿著這方印在印泥上蘸了蘸,然後從一張白紙上用力的按了下去。拿開以後,一個清楚的葫蘆形刻有效小篆雕成的“禦書”二字就呈現在了那張白紙上。

眼看著本身的四位師父要和黃老吵起來,楊靖趕緊說道:“這不是另有一個畫軸冇翻開嗎?我們是不是先翻開這個畫軸,看看內裡有甚麼再說吧。說不定這個畫軸內裡就藏著有關於這幅畫的其他資訊呢?”

楊靖這麼一說,幾位老爺子這才認識到另有一個首要的畫軸冇有翻開呢,因而立即偃旗息鼓,郭老再次親身操刀,把彆的一個畫軸打了開來。

剛纔從那幅疑似真跡的《腐敗上河圖》上已經清楚的看到了那方雙龍圓印,冇想到在彆的一根畫軸中竟然又看到了宣和七印中的彆的一枚印。

“禦書”葫蘆形印、“雙龍”圓形印、“宣龢”連珠印、“政和”長方形印、“宣和”長方形印、“政龢”連珠印、“內府圖書之印”九疊文風雅印,這就是所謂的“宣和七印”。

而這方“禦書葫蘆印”,則是宣和七印中排名第一的印,傳聞是宋徽宗趙佶最喜好的一方私家鑒藏印。

這玩意兒誰又說得清?

趙佶1100年即位,1125年退位,把帝位讓給了宗子趙桓,本身做起了太上皇。他在位二十六年,也見證了北宋從勝到衰的全部過程,終究還被金人擄走了。

如果這幅畫真的是被趙令穰藏起來的,那麼這上麵這麼少的鈐印反而恰好證明的這幅畫的實在身份。

院裡是個甚麼揍性的,他們身為此中的員工是最清楚不過的了。一旦院裡得知哪個私家保藏了好東西,院裡凡是都會派出專家去遊說,爭奪以很低的代價把那件好東西爭奪過來,美其名曰——衛國進獻......

可劉老他們也明白,一旦這幅畫真的被帶回院裡了,要想再要出來,那的確就是不成能的事情。

但不成否定的是,趙佶剛即位的時候,北宋的氣力還是很不錯的,趙佶身為大宋的天子,坐擁天下,天然是冇有甚麼能夠讓他感到驚駭的。可最後的靖康之亂倒是他不得不驚駭的一件事。

肖老剛纔用尺子量了一下,這卷絹本要比故宮博物院內收藏的那幅《腐敗上河圖》尺寸大很多,縱有34.8厘米,橫有746.4厘米,不管哪個數據,都要比故宮博物院的那幅《腐敗上河圖》大很多。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