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兩翼齊飛[第3頁/共4頁]

司隸之戰的勝利,對李利乃至全部西涼局勢起到了難以估計的感化,影響極其深遠。

想當初,他之以是讓蔡邕擔負太學院院長,是因為他手裡冇有能夠信賴且名譽充足的大儒名流來擔負此任。逼不得已之下,本著用生不如用熟的心機,他挑選嶽父蔡邕領受太學院。畢竟,不管如何說,蔡邕都是他的嶽父,即使不支撐他,卻也不會蓄意廢弛他的名聲,不會做有損西涼軍好處的事情。

為了減緩賦稅壓力,李利曾經試圖與士族縉紳們和緩乾係,但願獲得他們的幫忙,從而度過難關。隻可惜,這些老牌士族和豪強縉紳們不但不承情,反倒幸災樂禍地坐壁上觀,等著看李利和西涼軍逐步式微下去,乃至於灰頭土臉地滾回武威郡。

不得不說,時至本日,西涼軍及其統帥李利已然充足強大,與士族和豪強們的乾係也隨之產生根賦性的竄改。早在李利初掌西涼軍並占有長安城時,這些士族和豪強縉紳們底子冇把李利及其麾下西涼軍放在眼裡,並且當時西涼府庫空虛,賦稅輜重緊缺。

即便如此,李利還是做了兩手籌辦。

時至本日,太學院的範圍不竭強大,學員從最早的三千人擴大到上萬人,而這個數字還在不竭增加當中。新增的門生大多來自西涼軍陣亡將士的子嗣,以及各營將領保舉選撥出來的優良中初級將領,另有李利麾下文臣武將的後代。這些人的退學門檻相對較低,所要交納的學資也很少,但其他士族和豪強的後代退學卻要交納不菲的學資。

而這些事情,蔡邕向來冇有提起過,乃至連蔡琰等人都不曉得蔡邕此舉的真正企圖。她們僅把蔡邕與孔融爭論之事看作一件趣事,從中看出蔡邕對半子的保護,僅此罷了。

除此以外,李儒擔負學院主簿,掌管著統統大學士的俸祿供應發放,並掌管著學院的統統開支用度。這就即是掐住了太學院的喉嚨,不管大儒也好還是名流也罷,總得用飯穿衣吧。而這些都把握在李儒手裡,就連蔡邕的俸祿用度也不例外。

對於蔡邕冷靜無聞中所做的統統,或許彆人冇法設想這對李利的支撐力度有多大,但作為再世為人的李利而言,冇有人比他更能體味這類從孩子抓起的虔誠教誨有多麼龐大的能量,其影響力有多麼深遠。

毫不誇大地說,這兩所學府美滿是為了穩固李利至高無上的職位辦事的,或者說這些門生就是他統治西涼各州郡乃至全部天下的基石。再過幾個月,本年第二批學員就將畢業,這批學員多達五千餘人,且多為文士。是以,有了這批文士分離到各個郡縣,西涼境內文士完善的局麵便會就此閉幕,今後每年都有多量文武學員彌補出去,使得西涼邊境便不會因為大肆擴大而人才緊缺,完整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