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西晉比擬,南漢劉表和北魏曹操兩股權勢卻冇有邊疆之危,邊疆全在我西晉海內,他們的邊疆就是與我軍對峙相持之處。如此一來,兩國能夠毫無顧忌的出兵攻打我晉國,需求之時他們能夠舉傾國之兵與我軍展開決鬥。而我西晉不到萬不得已,便冇法集結邊關兵馬參戰,隻能仰仗現有兵力與之對戰。
或許,在李玄、郭嘉和諸葛亮等人看來,江東偏居一隅,地不過四郡,民不敷百萬,兵馬也隻要戔戔十萬之數,底子不值一提,不敷為懼。但是李利卻從未輕視過江東文武群臣。並冇有因為孫策兄弟接踵身亡而忽視江東孫氏一族,也冇有因為江東歸附劉表麾下而掉以輕心,更不會疏忽江東權勢的存在。
ps:【衷心感激:書友“平頭的船長”月票支撐,多謝!】
但是這類局麵將跟著孫紹一每天長大而產生根賦性的竄改。再加上江東孫氏一族的旁係族人並冇有死絕,孫策的老孃吳氏、mm孫尚香、吳靜和孫賁和等孫氏親貴都還健在。隻要他們在背後攙扶孫紹。孫氏一族就不會毀滅,遲早必將離開荊州劉表的鉗製,重整江東,雄踞江東。
時下江東孫氏一族正處於青黃不接之時,孫策之子孫紹年幼,不諳世事,底子把握不了江東群臣。恰是因為孫紹年幼無知,才使得江東文武民氣渙散,爭名奪利,加上江東老臣張紘、張昭與軍中老將程普、黃蓋和祖茂等人政見分歧。文官主和,武將主戰,兩邊互不相讓,明爭暗鬥。內鬨不休。由此才讓荊州劉表有機可乘,軟硬兼施,一邊雄師壓境一邊拉攏利誘。終究迫使江東權勢歸附於劉表麾下,昂首稱臣。
看到世人神采有異,賈詡當即停頓下來,不急不躁的喝口茶水,隨即話鋒一轉,持續道:“但是,我晉國卻具有長達萬裡之遙的邊疆線,西至烏孫、北至丁零、東至夫餘、南至黑水河(今越南),邊疆連綿萬裡,統統邊關隘口均需派駐兵馬鎮守,特彆是西域、北部高原和遼東一帶還需屯駐重兵,隨時麵對突發戰事,抵抗蠻夷入侵。正因如此,我晉國雖有雄兵百萬,但半數以上的兵馬都駐紮在邊疆關隘,真正用於交戰中原的兵力隻要總兵力的三成,即四十萬雄師。所幸,眼下駐守邊關的戍邊將士大多是郡府兵,現在除了駐守各州郡的主力戰營以外,可用之兵就是在坐的諸位將軍帳下的兵馬,合計三十二萬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