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東垣城下與李利擊掌發誓,對於孫策來講,卻未免過分沉重了。
想到這些,孫策內心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不知伯符是否還記得四年前東垣城下之約,現在是不是應當實施信譽了?”
但是李利接下來的話讓孫策又一次失算了,或者說他冇有聽到預猜中的話,卻被李利突如其來的一句問話打亂了心神。
過後孫策才曉得,本來這統統都是周瑜暗中幫了他。當年周瑜投效於李利麾下之時曾與李利有過商定,有生之年不與孫策為敵,倘如有朝一日孫策落在李利手裡,但願李利網開一麵,切莫趕儘撲滅;李利承諾了。
但是現在此事再一次被當眾說出來,並且出自訂立盟約的當事人李利之口,這等因而劈麵索債啊!
此言一出,帳下在坐的一眾江東將領神采頓變,遂一個個低下頭,麵帶愧色、羞於見人,但他們內心卻悄悄鬆一口氣,如釋重負。固然,孫策固然口口聲聲說毫不懺悔,實際上就是當眾狡賴,但是孫策所言倒是江東將領們火急想聽到的答覆。不然,一旦孫策稍稍鬆口,那他帳下的一眾將領將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
四年前的夏季,東垣城下:
前事猶在麵前,目前再度重演,這讓孫策情何故堪,又當如何答覆?
“啊!你想何為,想讓我的兒子做人質嗎?休想!”乍聽李利之言,孫策“噌”的一聲拔地而起,左手攥緊成拳,右手握住佩劍,滿臉烏青地怒瞪著李利。這一霎,他滿身繃得緊緊的,好像一張搭弓上弦的利箭,彷彿隨時籌辦衝上去與李利冒死似的。
當年他之以是和李利擊掌為誓,那是因為李利身陷中原諸侯盟軍的圍攻討伐當中,局勢危急,朝不保夕。是以他底子冇有推測司隸大戰的成果倒是李利大獲全勝,而諸侯盟軍一敗塗地,各自倉促逃命。為此,過後孫策深感自責,將東垣城之盟視為平生當中最大的熱誠,絕口不提盟約之事,並決計把它拋到腦後,置之高閣,一輩子不想再提。
東垣城一戰,孫策被馬超重創,幾乎當場喪命。存亡攸關之際,倒是馬超部下包涵,而後李利策馬出城,不但冇有難堪他,反而承諾他的要求,賜下天子聖旨,並與他訂下十年之約。這便是近年來已然傳遍天下的“擊掌為誓”,又稱“東垣城之約”。
“懇請大將軍成全,敕封我為豫章太守。並秉承家父烏程侯爵位!”
彆的孫策復甦地曉得,昔日李利或許能夠顧及與周瑜的商定,而對他孫策部下包涵;但時隔四年以後的明天,李利卻一定還會念及昔日商定,再度網開一麵。這就是所謂的今非昔比,彼一時此一時,不成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