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前腳剛走,郭嘉便忍俊不由地哈哈大笑:“主公啊,公達是個實足的實誠人,他可經不起你的威脅利誘。哈哈哈!”
半晌後,李利放下酒盞,和顏悅色的道:“公達以為如何措置降兵比較安妥?如何儘快攻破壽春城?”這句扣問,聽起來像是就教,亦或是谘詢部屬的定見,實際上倒是考校荀攸。
李利欣然笑道:“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本來我還在想誰能擔此重擔,不承想公達主動請纓,如此倒是費事了。能者多勞嘛!嗬嗬嗬”
不過這類一步登天的騰躍式汲引並未幾見。這麼多年來,能夠獲此殊榮的隻要五人,定時候挨次彆離是:賈詡、郭嘉、周瑜、魯肅和諸葛亮。
李利聞言神情一怔,微微點頭,“嗯,倒是也有這類能夠。不過呂布和孫策聯手的能夠性不大,這兩位都是等閒不向彆人低頭的人。如果換做其他諸侯,確切值得正視,必須有所防備。但他們倆麼、、、為防萬一,還是謹慎一些為好,派人盯緊他們,稍有異動,立即來報。”稍作遊移,李利終究挑選了慎重對待,采取了郭嘉的建議。
凡是被李利承認的人,無一例外都遭到重用,委以重擔。迄今為止,被李利留在身邊並通過考查的人,起碼擔負一郡之郡丞;如果各方麵本質再成熟慎重一些,那便是郡守,乃至魚躍龍門,直接擔負一州刺史,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
明顯李利底子不信賴荀攸真的不曉得,他很清楚荀攸方纔所言不過是遁詞罷了,明顯曉得卻恰好裝出一副癡頑的模樣。這是唯恐犯諱的韜光養晦之術,也是為官之道中一種明哲保身的體例。因為身為臣下,如果能夠看破主公的心機,這本身就是犯諱的事。倘若再把主公的心機當眾說出來,那無疑是聰明過甚,活膩味了,死期也就不遠了。
或許郭嘉覺得李利並不體味荀攸,不曉得荀攸的才氣如何,但是究竟卻恰好相反。李利不但曉得荀攸才氣卓著,還曉得他是個文韜武略的全才;不但是措置政務純熟,還胸懷韜略,善於出運營策,運籌帷幄。
荀彧本來確切不想說,但是李利一向詰問,逼得他無路可退,隻能實話實說,“攻城之道,攻心為上。主公的破城之法便是如此。”
武將不在此列,因為武將的才氣如何很輕易看出來,略加考覈便見分曉。何況時下正逢亂世,破格汲引武將之事屢見不鮮,比比皆是。是以武將和文士的晉升之路截然分歧,不成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