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持續生長的佛教實體,當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逼迫300萬僧、尼出家,相稱於當時總人丁數非常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度編戶,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丁開端向國度征稅退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首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製止佛教以外,開初亦製止玄門。[8]
宇文邕接收兩位兄長的經驗,大要上與堂兄相安無事,任其擅權。暗中卻在漸漸積聚力量,尋機誅護。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決計肅除宇文護。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宇文邕便與他一同來見太後,宇文邕一邊走,一邊對宇文護說:“太後年齡已高,但是頗好喝酒。固然我們多次勸諫,但太後都未曾采取。現在兄長入朝,請前去勸諫太後。“[3]說著,又從懷中取出一篇《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以此勸說太後。宇文護進到太後居處,公然服從宇文邕所言,對太後讀起了《酒誥》。他正讀著,宇文邕舉起玉珽在他腦袋上猛地一擊。宇文護顛仆在地,宇文邕忙令寺人何泉用刀砍殺宇文護,何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冇有擊中關鍵。這時,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衛公宇文直跑了出來,幫手殺死了宇文護。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命令接收均田上的漢族農夫充當府兵。從戎本人能夠免除租調和徭役,他們的家庭在三年內也能夠不交納租調和服徭役,本來為處所豪強大族所節製的農夫,現在直接為朝廷所把握。這是周武帝對府兵製所作的一項嚴峻鼎新內容。
宇文邕即位後,把目標定為毀滅北齊、同一北方。為此決定集合精力搞好內政,加強國力。而當時北齊國力已是江河日下,垂垂落空了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與北周對抗的氣力。宇文邕因而於保定三年(563年)結合突厥出征北齊,頻頻得勝,攻占北齊20餘城。後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軍隊孤軍奮戰最後失利。此次失利使宇文邕摸清了兩邊的氣力對比,決定持續生長和加強北周的國力。但把握國度政權的宇文護像一座大山普通擋在他親政的路上。宇文邕決定先撤除宇文護,掃清親政的停滯。宇文邕與對宇文護不滿的大臣多次商討,終究製定誅殺宇文護的打算。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設想在太後宮裡殺掉了宇文護,隨後將其兒子、兄弟及親信斬儘撲滅。終究迎來親政。親政後,宇文邕把重視力集合在內政上,生長出產,接收均田農夫充當府兵,擴放逐備加強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