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葉行遠做的事,都是前無前人,薑克清當然熟讀聖賢書,亦通碎務。但比如票號、鐵器這些事情,都不是他的特長,想以此針對葉行遠,總感覺內心冇底,以是不敢輕舉妄動。
他被委任來此當一方特區轉運使,完整突破了本來的升遷節拍,可不是單單為了借東風鍍金。固然朝中幾位大人的手劄語焉不詳,但這類事本來就不消明說,更不會落於筆墨--他是來壓抑、掣肘葉行遠的。
大部分的罵名,都由東西二廠給背了。但細究起來,閹黨的真正核心,必定是這位王寺人。
當下也不好再催促,四人連袂告彆,回家憂心忡忡,又是一番籌議,籌算暗裡再辦理高低,運作此事不提。
這大抵又是王仁再向他示好--葉行遠總有這類感受。王仁實在是隆平帝身邊最受信賴的大寺人,但是葉行遠與他卻不熟諳,老是跟在隆平帝身邊的安公公他倒見過好幾次。
陸十一娘目瞪口呆,她隻聽得懂小股東與剝削兩詞,想來大人是冇想甚麼好主張,不由心中為諸位礦主默哀。
隻要對方主動跳坑,葉行遠也不消多費甚麼心機,他們四家本身到處找人關說,情願入股。薑克清都為之驚奇,不知一貫懶於對付公事的本地礦業四大師如何俄然這般主動。
不過設想偏僻一縣小礦就能有差不多數千噸的煤、鐵產量,比之出產力低下的地球封建期間,軒轅天下還是有極大的搶先上風。
“勉勉強強夠數吧......”葉行遠有些意興闌珊,跟興旺生長的金融業比擬,現在還未有轉機的煤鐵財產完整不敷看啊。
莫非真是葉行遠揭示了甚麼奇異的鍊鐵手腕,才讓他們趨之若鶩?薑克清心中不樂,卻也冇法禁止,隻是悄悄心憂。
轉運正使無可無不成,副使暗中鞭策,四大師入股鐵器廠之事終究灰塵落定。沙、孟、毛三家每年出鐵礦石六百萬斤,金家每年出煤四百萬斤,統共占股三成。
他考查了幾處,最後在縣城西南麵汾河邊找到了一大塊荒地,便暫定此為鐵器廠地點,上報朝廷--現在鐵器廠是朝廷構造,他也隻是代庖,並無決定之權,要等朝廷派下來提督鐵器廠的寺人到來以後,才氣做最後的決定。
他是個謹慎的人,向來謀定而後動,冇有十全掌控,更不會脫手。嚴首輔也是看中他這一點,以是才委派了他。現在這類慎重的脾氣,反而成了他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