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對牛魔王的心機活動不甚體味,隻不過她曉得鐵扇公主就孩子之死這件事情找過牛魔王,也曉得牛魔王以勤修佛法為由推委了報仇之事,冇有替鐵扇公主做這個主,因此鐵扇公主才親身去找了白勝。
但是仍然是在這個時候段,在大宋汴梁的皇城城頭之上,狄烈也說了一句“豈有此理”,卻不是針對他的兄弟白勝,而是針對蔡攸和秦檜的。
牛魔王益發擔憂起來,再次詰問道:“菩薩,你這是要急死俺老牛麼?她到底如何了,現在是死還是活,你倒是說啊!”
但是守城的兵將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聾子,親眼瞥見了連綴的虎帳,乃至看懂了大金的燈號,人家大金國目睹宋國的防備如此孱羸,乾脆也不裝了,直接用漢字寫在了中軍大旗之上,改偷襲為強攻了。
所謂說者偶然,聽者成心,牛魔王說不好團聚乃是口是心非,但是當他聞聲觀音菩薩竟然也如許說,就不免感到奇特了,問道:“菩薩,我家那羅刹女……她如何了?莫非是報仇不成被人害了?那白勝不是俗世之人麼?如何能害得了她?”
菩薩卻還是點頭,說道:“說到底,本座也是一個婦道人家,有些事情……是不便利在本座口中說出來的,你最好本身去看看,看看你就曉得了。”
固然牛魔王已被佛祖降服,算是皈依了佛門,卻並冇有受戒剃度為比丘,就如同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普通,是能夠得享嫡親的那一類佛門徒眾。
菩薩苦笑道:“本座說了,你最好本身去看看,一看便知究竟,以你的七十二般竄改之能,想要一睹本相不算甚麼難事吧?”
當然,這話是不能跟鐵扇公主明說的,隻能內心偷著樂。
非論是鐵扇公主去殺白勝還是牛魔王去殺白勝,都是名正言順,都能令道家無話可說,前者是為了給兒子報仇,後者是捉姦捉雙,哪怕把事情鬨得更大也冇甚麼,誰讓你道家有錯在先呢?
試想,牛魔王和紅孩兒之間是如許的父子之情,他又如何能夠去給紅孩兒報仇?以是在鐵扇公主來找他,提及紅孩兒的死訊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給兒子報仇,而是這孽種死了纔好,他不死,俺老牛這腦門兒就一向綠油油的擦不潔淨!
前麵說過,牛魔王本來是不想參與這事兒的,因為他並冇有為兒子報仇的打動。
實在觀音菩薩也不是很肯定白勝和鐵扇公主之間的乾係停頓到了哪一步,但是隻憑鐵扇公主不殺白勝這一點來看,那不是有了姦情又是甚麼?女人在甚麼環境下纔會不究查一個男人的殺子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