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王想說些甚麼推委疇昔,可抵不過太子的力量,一個停頓的工夫就被帶著走了好幾步,畢竟是怕掙紮起來太丟人,隻得跟著太子走。

“成了,父皇把事情交給你,就是想給你留個麵子,顧家也太糟心了,幸虧他們本身冇摻雜出來,你從實查,有甚麼不懂的,我讓黃輕去幫你。”

不必過量考慮,元昭帝隔日就命人擬旨,斥鎮國公府禦下不嚴,著瑞王查辦此事,一經查證,從重措置。

他不想再華侈光陰,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五年的時候太長,入仕以後,另有更多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現在千帆過儘,他反倒是明悟了過來,這世道向來就冇有甚麼堂堂正正,科舉取仕本是為國遴選治世之官,現在不過是浮華詩文的戲台,真要說不公道,不公道的是現在的科舉,而非是他。

公然見太子臉上暴露了不耐煩的神采,瑞王垂了垂眸子,就聽太子道:“我最煩那些文人的狷介把戲,罷了罷了,等他甚麼時候想通了讓他找我,過些日子是你嫂子的生辰,我弄了個梨園子,走,瞧瞧去。”

鎮國公府風格清正,自上代鎮國公老顧相起,就常常舉薦一些有才調的年青人入朝為官,但不爭搶那些所謂肥缺,府中的弟子大多外放仕進,偶爾有些散落六部,相互之間聯絡也少,冇有結黨的前提,且多是實乾官員,權少事多。

京都之地,一個官職底下有四五個備選,且枝葉連綴,錯綜龐大,顧嶼偶然去蹚渾水,他要去的,是江淮。

當今之世,歌舞昇平,想要科舉入仕,詩賦為重,經史為輕,殿詩隻言詩才,不提策論,很多真正有治世實才的人難以晉升,狷介的死守寒窯攻讀詩文,肯咬牙低頭的憑藉朝中勳貴世家,常常辛苦做出些成績以後,就會格外針對那些科舉入仕的官員,豪門世家兩派紛爭,也有一部分是為了這個。

正如顧嶼想的那樣,鎮國公府的事情鬨得可謂是紛繁揚揚,元昭帝卻冇有下罪的意義,建國數代,大部分的勳貴都是日暮西山,也就隻剩下了這幾條來錢的門路,要藉著這個來由強辦鎮國公府,必定要引發朝廷震驚。

隻是即便如許,他也不會是以就放鬆警戒,瑞王早有介入儲君之位的籌算,那日呈現在京中的定北侯恰是左證了這一點,他是臣子,而非天子,想同一個他對上,就必定要步步為營,占儘先機,容不得一絲不對。

瑞王恰到好處地暴露了一絲感激的笑,複而又像是想起了甚麼,有些為莫非:“大哥美意,本來是不該推委的,可我那舅兄心高氣傲,一心科舉入仕,做父皇弟子,我看得等幾年,他考中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