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溫在朝以後,力行鼎新,之前實施的弊政,一概拔除,百姓稱悅不已。徐溫統轄國務,以嚴可求參知軍政,是實際上的內閣總理,而讓財經妙手支計官駱知祥主抓財務,淮南局勢日趨穩定。
不久,徐暖和李承嗣來見張顥,嚴可求痛罵徐溫:“犬知報主,徐公何如受武忠王之大恩,現在淮南動亂之際,公卻要甩手,豈不負武忠王大恩?”徐溫暗笑,大喊冤枉:“不敢!不敢!武忠王重恩數世不敢忘,溫願竭犬馬以報楊氏。”李承嗣也跟著起鬨,張顥冇法,隻好留下徐溫。
徐知誥裝好人,自稱“無才無德,不敷宰製天下。”冇等大臣們二勸呢,楊行密的兒子曆陽公楊濛痛心楊家將亡,去找周本但願能幫他搞掉徐知誥。周本做為楊行密的嫡派,和徐家父子不算厚交,天然但願能弄倒徐知誥,也算給老主子楊行密有個交代。可他的寶貝兒子周弘祚哪還把楊濛當回事,密使逃亡徒把楊濛抓起來送給徐知誥。還那有甚麼好?以吳國天子的名義將楊濛正法。
徐知誥做事穩妥,他曉得他下一步要做甚麼,隻是飯要一口口的吃,沉得住氣。這跟殺人一樣,讓人慢性中毒比當場把人毒死更不輕易被髮覺,徐知誥就是如許。公元935年玄月,楊溥先將年號改整天祚,然後“順服民意”,加封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爵位再進一級,進封為齊王,加九錫,弄了十個州為“齊國”封地。事情到了這一步,傻子也曉得徐知誥下一步要乾甚麼了。
公元937年十月,吳國天子楊溥正式退位,遣代理太尉江夏王楊璘去金陵傳禪國聖旨,齊王徐知誥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稱帝,建國號大齊,改吳天祚三年為大齊昇元元年,尊寄父徐溫為太祖武天子。固然徐知誥受“禪”時對遜帝楊溥還自稱甚麼“老臣”,並尊楊溥為“高貴思玄弘古讓天子”,看上去天花亂墜,可一年今後,楊溥就不明不白的死在揚州。
梁朝和吳越同是淮南的死敵,徐溫都給補綴了,聲望直線上漲。徐溫的大兒子徐知訓曉得老爹將來要做天子,本身必定就是皇太子,心高氣傲,連吳主楊隆演都不放在眼時,常常出困難,讓楊隆演下不來台。乾兄弟徐知誥在徐知訓眼中也不算小我物,徐知訓能瞧得起的,估計也隻要老爹徐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