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歎了口氣,將筆停下,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進學不過數月,所識字未幾,能書之字也未幾,便是瞭解宣讀之意,亦冇法表述。
馬忠考慮再三,想到昔日他亦曾扣問過毛玠的一番話,提筆寫道:“劉表若在,吾軍強取荊州損兵折將,予孫劉可趁之機,劉表若亡,當假借劉琦之名,適應民意而得荊州。”
太史慈位於台上,俄然看了一眼張承,“去,將郡學的茂才們全數帶出來,為場中不能書之士寫之。”
很快,場中世人接踵提筆勾選。
在書吏默唸之時,場中早已得知此中詳細的幾人沉默聽著,畫圈勾選答案。
朱然一手摸著下巴,“海軍行船,在南海竟如此之快,這一題,該當是講求吾等行軍之能。”
這般明目張膽嗎?荊襄細作固然未幾,但此地並不乏荊襄出身的士人兵卒。江東欲取荊州之心,該不會當真路人皆知了吧,竟然此番武試,便作為最後一題策論。
台上,賣力最後一關的吳敦忍不住看了一眼太史慈,一臉為莫非:“子義將軍,這最後一關,是否讓底下的人留意,讓這四人分開……”
“武試第三科·刀馬石,第一關,頭名者紀水,馬忠次之,樊艾朱然再次之。”
“嘩”頓時,場中一片嘩然,成績最差者淘汰他們冇有任何牢騷,但他們好歹都過了默武經這一科,為何到這裡第一關便要淘汰這麼多的人。
樊艾率先提筆落下,“以長江海軍搶渡江陵江岸,於南岸搭建浮橋,以荊南之兵、江夏之兵共擊南郡,水陸並進,必能勝之……”
“第六題,軍情告急,若給汝一營千人馬步軍,趕往南海郡,擇何道?”
朱然得默武經一科頭名,馬忠次之,紀水、樊艾再次之,默武經一科過者六十七人矣。
太史慈當真地看了他一眼,在吳敦忐忑不安的心機下,微微點頭。
跟著世人一一上前,很快便選出三十二人。
真正想得頭名的幾人現在卻墮入了深思。
“那該如何包管這些茂纔不與他們通同?”
“第五題,江東新規三策何用?”
“開端。”
“其四,行至會稽渡口,再乘船前去南海,需五十餘日。”
宣讀考題的書吏環顧一眼場中世人,“其一,利於行走……”
“凡江東眾軍,每月需聽軍中司馬講課兩次,有違者,軍法處置。”
“第二關,爾等每人可任由遴選是非兵器,於校場兩兩步戰,勝者可進入下一輪,本關取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