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康熙五十一年, 恰是九龍奪嫡的混戰期。
比及寶鏡和金盤垂垂消了氣,兩隻物件兒竟又和好如初,不存半點芥蒂,本身去說梯己話了。隻要石詠被劈臉蓋臉地訓了一頓,也不敢有甚麼脾氣。
自從他修複了衛子夫的金盤,金盤和寶鏡這兩件器物兒就本身聊上了,固然一開端大師的口氣有點衝,但是越今後聊就越投機,眼下竟是再也顧不上石詠了。
石詠屏息凝神,中間寶鏡與金盤的扳談他就再也聽不見了。他提起鑷子,穩穩地扡住裂縫的一端,謹慎翼翼地一點點揭開,公然這內裡緊緊包裹著的是一層布帛。布帛上模糊可辨密密的寶相斑紋,整整齊齊地擺列在布帛上。
石詠從速謙善。他曉得定是前次“鬆竹齋”裡的伴計認出了他,轉告了楊掌櫃,對方纔曉得這件事兒的。
“楊……楊掌櫃!”石詠記起上回在“鬆竹齋”見到的景象,從速開口,“您返來了啊!”
隻聽寶鏡聲冷似冰,哼了一聲以後,便再也不開口了。不管石詠如何軟語相求,寶鏡始終一言不發,隻冷靜橫放在石家西廂的小桌上,彷彿一麵再平常不過的銅鏡。
竟是用布裹著的!
石詠極其謹慎,一點一點地將那布帛揭開,儘量製止對織物纖維的任何粉碎。
貳內心俄然一動,因而開口說:
石詠單獨一個,坐在燈下,研討從錦盒裡取出來的那隻“木瓜”。
就算是麵鏡子,那也是武則天的鏡子,策畫的水準抵他十個石詠。石詠本來還想好好想鏡子就教一番的,成果被他嘴賤給氣“跑”了。
石詠卻始終打量著這隻瓷碗的碗型和釉麵的光彩,總感覺這器型、這釉色、這審美……有點兒眼熟!
“石小哥,如何在這裡自言自語的?”
待到了鬆竹齋裡,楊掌櫃親身去取了一隻木匣出來,翻開,隻見內裡分紅兩格,彆離盛著一隻瓷碗。如楊掌櫃所述,一碎一缺。
五兩銀子呢,不是個小數量!
石詠聽了寶鏡講解,這才明白,本來這麵寶鏡本來一向吊掛於洛陽鏡殿中,厥後在戰亂中流落官方。寶鏡有識,冷靜曆遍人間痛苦,直到有一天,寶鏡被一名道姑發明,認定是有靈識的寶貝,當下施了封印,藉助寶鏡的靈力,佐以神通,便號稱是一麵能治邪思妄動之症的“風月寶鑒”,直到寶鏡被摔碎,才落空法力。
到了商定的這一天,石詠還是坐在琉璃廠西街道旁,麵前的桌上放著一隻“金繕”修補起來的成窯碗,和一麵澆鑄修補而成的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