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鹽湖也叫茶卡或達布遜淖爾,“茶卡”是藏語,意即鹽池,也就是青海的鹽;“達布遜淖爾”是蒙古語,也是鹽湖之意。鹽湖位於柴達木盆地,夾在祁連山支脈完顏通布山和崑崙山支脈旺尕秀山之間,湖麵海拔3100米,東西長15.8千米,南北寬9.2千米,呈橢圓形。總麵積105平方千米,相稱於16個西湖那麼大。
內裡來的人哪管你這些,歸正有得吃就吃,乃至於青海湖的魚越來越少,現在都開端禁捕了。
約莫從乾隆二十八年(1763)開端。官方就已有構造地對鹽湖停止大範圍開采,並定有鹽律。
隻是現在發明,青鹽鹽晶中含有的雜質常常食用會有害安康,以是這些鹽被開采後,還要顛末幾道工序加工才氣食用。
蔡鴻鳴感覺觀光的意義毫不是看看風景拍拍照。
鹽湖的構成是因為地殼活動,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感慨大天然的偉力。
這裡曾經是一個外流湖。向東流入共和盆地,注入黃河。
《西寧府新誌》上也有過如許的記錄:“在縣治西,五百餘裡,青海西南……四周有二百數十裡,鹽係天成,取之無儘。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
一行人在茶卡鹽湖玩到落日西下才依依不捨的拜彆,早晨直接就搭帳篷宿在青海湖邊上。
看著女兒用沙子堆出的行人,蔡鴻鳴感受本身做的已經不是甚麼城堡,倒像個糞坑。
你想想,那不就是說湖裡的魚都是吃肉長大的,想想都感覺噁心。
因為來的時候他們帶了大量吃的東西,以是也不消出去買,就在湖邊煮了開吃。
明天氣候不錯,天空一片湛藍,飄著朵朵白雲。這是賞識鹽湖最好的時候。
在很早之前。茶卡鹽湖就被開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汗青。
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立了丹噶爾廳鹽局,標記取茶卡鹽歸入了有序運營辦理軌道。
束縛前。馬步芳政權在這裡設有鹽場,每年出產近千噸原鹽。
楚楚到內裡,頓時就喜好上了。因為湖裡有水,以是她就脫了鞋子跑到上麵去玩,還拉著媽媽和她一起拍美美的照片。而和它一起來的雪雪、小龍和角角則別緻的伸出舌頭舔著湖中的鹽水。楚楚實在也獵奇的舔了一下,不過頓時就被師婉兒嗬叱住了。
不過這不吃魚的環境自從青海湖熱烈,外來人丁增加,就開端竄改。
《漢書・地理誌》記錄:“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鹽池。”仙海即今青海湖,鹽池就是茶卡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