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河麵寬廣,兩旁的河岸無陡坡,當然最首要的是河水流速比較遲緩,正合適搭建臨時的浮橋。
很明顯李煥不是傳說中的掛逼,以是隻能親身勘察現場試圖找到敵手的馬腳,隻是崇禎八年的這個夏季彷彿格外的酷寒,讓李煥有些悔怨出來的時候冇多穿兩件衣服。
既然已經鑒定敵手會在這幾日渡河,那找出敵手渡河的地點就很關頭了,隻要找到敵手渡河的地點,李煥就能在敵手渡河的時候來個半渡而擊。
李煥聞言微微點了點頭,梁逵的說法與他的判定符合,氣候如此酷寒,糧草供應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掃地王隻能加快打擊的節拍,如果不能儘快渡河,那接下來的後勤補給就能把掃地王給拖垮。
可要想在這數十米寬的潁河上搭建一道能夠運兵的浮橋那也絕非易事,彆看全部潁州境內的潁河稀有十裡,但合適的地點也實在未幾。
所謂耳聽為虛目睹為實,李煥聽完梁逵的先容,倒也想去那處所看看。
馬屁拍完以後,林賡接著解釋道:“如果我是賊軍頭領,即便真的想在這處所渡河,也毫不會如此大張旗鼓的提早做籌辦,渡河之戰打的就是一個兵貴神速,對方如此行動反而在奉告我們,他們的渡河地點不會在這裡。”
“梁大人曲解了,我也感覺這處所確切是渡河的最好地點。”林賡頓了頓後持續說道:“但是最好的處所常常並不是最合適的處所。”
“大人,河對岸的闖軍這幾日行動頻繁,如果不出不測,他們很能夠就會在這幾日完成渡河。”一旁伴隨李煥出來勘察現場的梁逵指著對岸先容道。
順著梁逵馬鞭所指的方向,李煥看到對岸確切集結了很多軍隊,當然最關頭的是這處所還真是搭建浮橋的好處所。
“大人,要不要去彆的處所看看?”就在世人都感覺這處所就是賊軍渡河的地點時,一旁的林賡建議道。
要曉得背景王和掃地王當年還未當匪賊時,乾的就是販馬的活動,這選馬的目光天然也不會差到那裡去。
看著河對岸那密密麻麻的帳篷,李煥不由墮入深思。
如果鑒定賊軍將在這處所渡河,那接下來戍守的兵力將重點往此次投放。
以僅僅數千人的步隊看管數十裡的潁河,如果想到處設防,那就到處無防,以是李煥最好是能判定出敵手真正的渡河地點。
“大人賢明。”林賡聞言隨即奉上一記馬屁。
為了製止敵手渡河,李煥已經讓馮樹將潁河內的船隻收繳,以是眼下劈麵的闖軍想要渡河,獨一的體例就是搭建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