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大眾在瀏覽一個故事的時候,常常是不會主動去想一個故事背後是否有多少深意又反應了多少社會實際的。這又不是在做蛋疼的語文測驗題。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前提下,文學作品老是會遭到更深層次的解讀的。
對於易之暫緩連載這事兒――報社方麵先做出了反應。一名編輯主動找上門來想要和易之籌議一二。
一旦觸及到這些,易之在停止寫作的時候,就常常踟躇了。
從冇有打仗過真正政治的象牙塔出身的傢夥,餬口在冇有皇室的國度的傢夥,通過書籍上的三言兩語判定疇昔汗青的傢夥,他憑甚麼對現在正在產生的事情做出判定,並且以為本身說的話是對的?既然冇有這個資格做判定,胡說八道甚麼?
編輯噓囁不言。
“好吧……如果您這麼說的話……”
都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赤忱照汗青。但是易之自以為隻是個再淺顯不過的普通人,他很看重本身的生命。而另一方麵對於現在這個國度某種程度上說的思惟混亂,實際上他是冇有任何發言權的。
現在狀況還不太好,隻玩單機版,等過一個月把氣回過來以後再迴應大師,在此之前隻發文,不想說話,真的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