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聯國度顛末幾年的戰後重修,固然被中華帝國為首的華約國度嚴峻剝削,但各國的經濟已經有所規複。德國消防原蘇聯的經濟形式,生長速率很快。
依托中華帝國強大的經濟氣力,對德聯策動一場冇有硝煙的經濟戰役因而成為中華帝國在暗鬥期間建議了第一次大範圍打擊。
德聯主導的歐洲共同體經濟答覆,必定起首要對歐洲各國停止戰後經濟重修。對於民生來講,德聯必定放在首要位置,不然落空民意支撐,希特勒的西方大同格式便會不攻自破。為此,德聯戰後經濟重修的第一項目便是規複民生,處理歐洲群眾的根基餬口題目,即衣食住行四大根基題目。
二戰結束後,中華帝國處於軍事和經濟的絕對霸權職位。固然中華帝國具有完整摧毀德聯和北約的才氣,但全天下群眾都巴望戰役,在這類大環境下,一向自誇文明、民主、戰役的中華帝國,底子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再次撲滅天下大戰的烽火。
二戰期間,德國為了突破中華帝國的石油把持,在海內建立了一係列的煤化油工廠。這些煤化油固然在戰役期間處理了德國大量的燃油需求,但本錢龐大,數倍於原油代價。戰役期間,德國彆無挑選,但戰後經濟重修,煤化油因為本錢太高便嚴峻拖累經濟復甦過程了。
即便如許,全部德聯體國度的輕產業產品也極度匱乏。
為此,德國不得不在德聯成員海內停止物質互換。以德國的重產業產品去換其他國度的食品等輕產業產品。但其他國度也不敷裕,導致德國的重產業產品變得非常便宜,根基上是虧本停止互換。
從1944年至1946年的三年時候裡,華約國度從北約國度打劫走總額高達2.3萬億龍幣的物質,拋出本錢,北約國度直接經濟喪失達7300多億龍幣。中華帝國獲得利潤達6500億龍幣。
而獨一能夠給德聯體國度供應豐富輕產業產品的天然隻要中華帝國了。中華帝國作為戰後環球獨一的超等經濟強國,冇有蒙受戰役粉碎,以是各種物質非常豐富。
中華帝國先是操控環球石油產量,以初級的代價向歐洲運送。一度形成歐洲入口石油的本錢低於本土石油的一半,低於德國煤化油代價的三分之二,導致很多國度都放棄煤化油工程,乃至停止從羅馬尼亞和原蘇聯入口石油,導致歐洲煤化油工廠大範圍開張,羅馬尼亞原油公司每天虧損上百萬龍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