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盤據的體製下,親黨膠固,相互聯婚,乾係網四通八達。

朱洄:“……”

晚唐的大頭兵,一個月領2斛糧賜(1斛=108.32斤),每年還領10緡錢、10匹絹擺佈的犒賞。如果有戰役或遠戍,還會加賞。

軍中公推朱滔之子朱洄為留後。

太和八年(834)9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誌誠被擯除,亂軍立楊誌誠部將史元忠為留後。

朝廷也認識到了放肆武夫這個群體,這些大頭兵們纔是反叛的本源,而不是武將、大帥。以是王式搏鬥徐州銀刀都,羅紹威請汴兵幫著殺魏博衙兵,肇事的真不是大將節帥。

晚唐的大頭兵還深度參與政治。

兩個月就從汴州傳到浙西,武夫們動靜閉塞嗎?

亂軍立朱克融次子朱延嗣為留後。

這實在是社會職位的折射。

貞元十五年(799),董晉死,行軍司馬陸長源為節度使,汴州軍亂,殺之。

德宗建中之亂時,涇原兵擁立朱泚當天子,但底子不聽他的,隻本身搞錢。朱泚真正能批示的,隻要幽州來的防秋兵和部分投奔他的神策軍,你說坑不坑?被人逼著當天子,成果是拿你來頂缸的。

長慶元年(821)7月,幽州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目不識丁這個成語就出自此人)。

士人家屬的成員大量當兵,成為武夫,晚唐大頭兵識字的比例是超越其他朝代的。

公然,在竇易躊躇不決的時候,動靜實在已經傳入浙西,因而武夫們也跟著反叛了。

一個在城門口扛槍的小兵,說不定就有親戚在當衙將。

但在此之前,真的過分度了。並且殛斃也是有震懾結果的,韓弘入朝之時,“士卒無一人敢喝彩於城郭者”。

並且大頭兵的家庭前提較好,親黨膠固之下,分享藩鎮權力,社會職位是非常高的,這也是顯著辨彆於其他朝代大頭兵的處所。

最後饋送下幽州、汴州的典範軍亂,讓大夥品鑒一下:

貞元九年(793)12月,汴州軍亂,劉士寧逃奔京師,都頭李萬榮當留後。

他們的精力麵孔和其他朝代的兵也大不一樣,我讀史乘,發明很多放肆的話是從小兵嘴裡說出來的,而不是大將,申明他們的精力麵孔不普通,思惟才氣不弱。

當年7月,朝廷任命東都留守董晉為宣武節度使,11月,鄧惟恭領兩百人反叛,被董晉發覺,勝利彈壓,鄧惟恭被械送京師。

直到張仲武擔負節度使後,才稍稍穩定了一些。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