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兩路(三)[第1頁/共5頁]

不過打下靈州後,宥州倉城倒也不急著建了,最緊急的還是在鹽州建倉城,這個位置太關頭了。南下能夠去被吐蕃部落節製的會州,亦能夠去邠寧,北上能夠去河套,西能夠聲援靈州,東能夠應援夏州,地處衝要,必須建一個範圍很大的倉城,同時派大將鎮守。

仇敵兵多,並且本質高,那麼這仗就要儘量製止。或者想方設法減弱仇敵的力量,降落他們的士氣,同時將己方狀況調度到最好,然後再打。

盧嗣業是進士出身,正兒八經都聖賢書長大的。被河中封氏保舉到定難軍幕府後,也抓緊時候惡補了一番兵法,但時候尚短,看不出效果。

康元誠點頭承認。拖,拖到邵賊退兵,然後說不定有機遇追殺,反敗為勝。乃至一起追到鹽州,光複鹽池,令邵賊再不敢西窺。

“都將,是靈州信使。”數名親兵上前,接過信使手裡的急件,遞給康元誠。

瓢潑大雨當中,七千餘軍士艱钜地到達河岸邊。

韓朗、康元誠二人,攻殺節帥李元禮以後,放縱軍士劫奪,造下了很多孽。邵大帥既任東麵行營招討使,那麼天然會打出“弔民討伐”、“除暴安良”等大旗,收攬民氣。

宥州,現在是定難軍的賦稅東西轉運關鍵。綏州的軍器錢帛、銀州的粟麥、夏州的牛羊東西,都需一一運至宥州存放。幕府行軍司馬吳廉,帶著司倉、營田、支度諸曹司的官佐,幾近就常駐那邊了。三州動員了上萬父夫子,平夏黨項各部亦出動了近萬丁口,大車、馱馬、駱駝齊上陣,數百裡運至宥州總糧台,如此循環來去。

“寫得直白點,讓人看懂就行。”邵立德又叮嚀道。

邵立德將他的儘力看在眼裡,但不可就是不可。他的才氣,做一個節度掌書記是夠了,但當節度副使和行軍司馬還不太夠格。而這兩個職位,向來是幕府最有實權的兩大位置。

並且他們有三萬多人,看起來也挺能打,由不得韓、康二人不謹慎翼翼。

冇彆的挑選,隻能賭一賭了。

******

實在之前陳誠等人曾發起,打下靈州後,能夠將幕府遷疇昔,因為那邊的農業前提太好了,塞上江南。但邵立德反對了,因為綏、銀二州戶口較豐,是他的糧倉和荷包子,平夏黨項、橫山黨項也是本身統治範圍內不成或缺的構成部分。若去了靈州,相同東麵甚是不便,唯有夏州,在綏銀、靈鹽的中間,恰好兩端兼顧。

“糧草轉運得如何樣了?”在屋裡轉了一圈後,邵立德又坐了下來,問道。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