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揚長避短[第1頁/共4頁]

“聽聞李茂貞霸占東川後,一麵打掃殘敵,一麵大肆造船,似要東出?”韓建俄然問道:“怕是在做模樣吧?”

“冇成心義。”趙匡璘說道:“比水向南流,折而東北,常日裡或無事,一旦山洪發作,不沖毀石堰纔怪。”

國朝曾經假想過,特彆是都洛陽以後,但終未實施。

“兼有東、西二川後,不北上取龍劍,鬼纔信。”趙克裕笑道:“不過蜀中人多、錢多、兵多,誰又說得準呢。派一支偏師走出峽內,給西門道昭等人一點盼頭,也不是不成能。”

承平興國三年(978),趙光義集結唐鄧汝潁等州百姓,“凡數萬人,以弓箭庫使王文寶、六宅使李繼隆、內作坊副使李神右、劉承掛等護其役”,正式開鑿襄漢漕渠,目標是將南陽的唐白河水係與豫東平原的沙河水係相同,再彙入蔡水,到達汴梁。

或許是看到了勝利的但願,十年後,趙光義第二次命令開挖襄漢漕渠,但又以失利告終。

人力都不是題目。又不是隋煬帝變更百餘萬人修大運河,還是長年累月那種。幾萬人搞個把月,屁大點的工程,征兵一次還不止外出幾個月呢。

“我離隨州之時,有一萬六千戶、七萬五千餘口。鄧州有兩萬戶、八萬六千餘口。”趙匡璘說道。

趙匡凝、趙匡明兄弟隻能在襄陽、江陵之間二選一,冇有其他能夠。

雷滿惶恐失措,與嶽州鄧進思、鄧進忠兄弟締盟,並遣使聯絡湖南馬殷,覺得奧援。

因為漕渠通過方城口,此埡口陣勢略高,而唐白河水量不敷,“陣勢高,水不能至”。厥後他們想了很多體例,比如加高堤壩,再加上大水汛期,唐白河水終究經葉縣之石塘河彙入沙河,南陽盆地在史上第一次通過水路相同了豫東平原。

“彆想了。”趙匡璘苦笑道:“高宗、武後年間便動議開此渠,然實地考查後,罷廢了。方城口不好過。”

幾萬人忙活了一個月,開鑿了百餘裡漕渠,連通了沙河與唐白河兩大水係。然後鄙人向口築壩攔水,令其東北流,彙入漕渠,即野生竄改河道走向。

簡樸來講,河陽、河南及河北部分地區,是洛陽的糧食基地。但江漢、南陽也不成偏廢,特彆是襄陽、鄂州一帶,地廣人稀,池沼、叢林密佈,如果開辟好了,豈不是一個大糧倉?

“今歲可征兵?”

財賄以藥材、皮子、絹帛之類為主,都是折宗本在蘄州、舒州一帶抄掠、緝獲的戰利品。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