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府守軍見齊軍兵勢浩大,難以抵抗,遂向駐守合肥的江北大營求援,懇請左良玉能出兵救濟,解“荊襄百姓於倒懸”。
四月十五日,武定天子進入襄陽,斬殺參將米千春以下俘虜三千餘人,明軍潰兵棄城南逃,齊軍各大兵團如摧枯拉朽掃蕩荊襄。
夏季守勢後,荊襄一帶流賊白蓮教皆已喪膽,逃往深山密林中。
四月十二日,禁衛軍將領林宇吳霄截獲張克儉派出的傳令兵,獲得了張克儉令牌。
正月初八日,蓑衣衛頭領章東通過樊城販子,向襄陽參將米千春收回最後通牒,期限開門投降,不然“破城之日,雞犬不留”。
除夕這日,太上皇在靜樂宮停止昌大的“祫祭”典禮。
弘光朝廷派往隨州等地的官吏,早在齊軍到達前便開門迎降,一夜之間將州縣衙門前的紅色牌匾塗成了玄色(大齊以玄色有尊),因為需求墨玄色的顏料上色,湖廣本地都不產這類顏料,但又不能表示出對新朝的怠慢,無法之下,這些父母官們隻得派家奴快馬加鞭代價異地采購,如許1斤大青(顏料)的代價達到了16000貫,時人稱之為“荊襄漆貴”。
均州淪陷後,襄陽府仍在南明節製當中。
所謂“祫祭”就是將齊朝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奉在太廟內裡,停止合祭。
齊軍針對襄、樊設防環境,曉得強攻很難取勝,因而采納四周築堡、耐久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遂築堡於鹿門山(今襄陽東南)、白河口(今襄陽東北),堵截明軍南北聯絡,對襄、樊構成包抄。
初旬日,襄陽府城不但不降,還在樊城周邊加固工事,固然落空外援,襄陽明軍卻擺出一副與齊軍決鬥的架式。
寧南伯以“淮河至要,不成輕動”為由,回絕向襄陽派兵,不但如此,合肥明軍還將朝廷聲援荊襄的兵馬賦稅反對在淮河一線,將糧草當場劫收。
裴大虎遴選禁衛軍三十六人,以吳霄、林宇為首,扮做明軍,乘亂混進襄陽城。
武定天子的列祖列宗平生不詳,就連他的父母雙親也不知安葬在那裡。
襄陽、樊城地處南陽盆地南端,依峴首山(今襄陽南)而峙,夾漢水而立,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非常首要。且城堅池深,倉儲豐富,是南明軍事重鎮。
守軍為擺脫危局,以步騎萬人,兵船百餘艘,突襲萬山堡。齊軍大將鄧長雄先按兵不動,俟明軍深切,則伐鼓奮擊,一舉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