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巧戴鬆耐久在禦林軍裡供職,便托乾係將本身的設法,直接陳述給了天子。
畢竟一味戍守始終過分被動,隻要及時停止獎懲性的反擊,並且一反擊就要打疼敵手,才氣讓仇敵略加收斂,是以戴鸞翔哪有工夫親身帶兵出潼關平叛?
不過幸虧戴鸞翔固然位高權重,卻不是大齊朝最高的軍事長官,具有最大權力的還是那位至高無上的天子。
“小戴將軍,聽沿途的將士說,你正在此處對於黑旗軍,可有此事?”
帶著絕望的情感,蕭文明帶領著蕭家軍的兄弟們,緩緩地向西邊行動,走的彷彿並冇有多少力量,就彷彿吃了敗仗一樣。
本來事情是如許的,邇來北方不安寧,達利可汗身後,戎羌同大齊之間的乾係就愈發嚴峻,北邊戎羌馬隊在河套地區的騷擾行動也日趨增加。
蕭文明本來在天子、在衛玉章麵前建立起來的人設,不就是一個虔誠不二且很能打的青年將領嗎?
但是戴鸞翔是個大忙人,它不但要四周封堵青嶺防地的縫隙,還要乘機反擊戎羌的入侵。
左思右想,蕭文明就是拿不定主張。
這裡的地形蕭文明很熟諳,可現在的景象,蕭文明倒是陌生的。
“這如何能夠?”蕭文明當時就質疑道,“攻打官渡鎮的官軍現在還留在原地呢!他們都是些屯田兵雜牌軍,腳步不快,如何能夠趕到我的前麵去打你們?你怕不是看錯了吧?更何況他們都是些老弱殘兵,打得過你們這幫如狼似虎的傢夥?要我說,搞不好是你們黑旗軍暮年間結下的梁子,都是些江湖人士,看你病、要你命,趁著你們正在窩裡鬥的機會,打你們一個措手不及!”
又往前走了幾步,蕭文明便又瞥見了這場軍事行動的服從。
直接一排排、一溜溜,都是穿戴黑旗禮服色的豪傑,他們的雙手被用繩索捆綁得嚴嚴實實、轉動不得,兩隻腳更是一前一後,同一樣走在步隊裡的其他俘虜串成一串。
蕭文明帶領蕭家軍的主力出動,每次都是大獲全勝、班師而歸——要麼搞定了仇敵,要麼篡奪了大量的資本——總之是每一次都很有斬獲,但是明天他並冇有多大的喪失,卻也冇有獲得任何好處,同平常一比,還真是有點吃了敗仗的意義。
兒子戴鬆見父親如此憂愁,便主動請纓,隻求帶領一支精兵,便能橫掃黃河,就算不能毀滅黑旗軍的主力,也起碼能把他們趕回故鄉,如許也就解了戴鸞翔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