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真倒也不客氣,答覆道:“山東河北一帶都是費事之地,哪比得上江南魚米之鄉?傳聞蕭大人買賣做得不錯,如有浮財,肯幫助我們黑旗軍一些賦稅,那我天然是感激不儘。至於‘當家頭子’‘有失遠迎’之類的話,就不必再說了。我也不過是江湖上的朋友,給些麵子,如此罷了。”
肯砸本身的飯碗?
偷偷度太長江,兵分兩路,一邊吸引配角的重視力。一邊偷襲臨海屯——這一套組合拳打得那叫一個如火純青……
蕭文明同楊妙真說話,越說越是投機:“我剛纔就跟李全說了,他要不信能夠到我的鄉村裡去走一走、瞧一瞧。可這傢夥死鴨子嘴硬,就是不肯鬆口,這才和他打起來了……不過這事我也有錯,冇把話說清楚。既然當家的想要去我那邊看一看……那選日不如撞日,就明天吧,明天就去。提及來黑旗軍素有忠義之名,又從不騷擾百姓,我也是很佩服的,我們能夠交個朋友。”
但是楊妙真卻涓滴冇有亂來疇昔的籌算:“不瞞蕭大人說,是我們黑旗軍受了彆人的調撥,說蕭大人是勾搭倭寇的漢奸,還籌算結合倭寇到我們山東本地來攻打黑旗軍,以是我才親身帶人,要脫手警告一下蕭大人的。”
並且還是發自內心的,這才叫了不起!
“哦?是嗎?蕭大人是朝廷命官,黑旗軍又向來同朝廷作對,蕭大人就不怕有人告你的狀?有人說你勾搭倭寇,天然就會有人說你勾搭盜匪。那我們豈不是害了蕭大人了嗎?”
隻要楊妙真把統統的錯誤全都推在李全的身上,再真一句、假一句地將他斥責幾句,整件事情便能夠當作是一場曲解,黑不提、白不提就將煙消雲散了。
就彷彿蕭文明如許的,本來就是臨海屯的一個傻小子,誰拿正眼看他?可搖身一變卻成了江南道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不管官大官小、黑道白道,都得賣他幾分麵子!
這時李全卻插嘴道:“你這個井底之蛙,這位便是我黑旗軍的當家姑姑,如許名揚天下的人物,你竟然會不熟諳?”
誰吃飽了冇事乾?
就是被曉得了,那也底子就不成能會被抓到實在的證據,告發也就成了捕風捉影的屁話,蕭文明一口否定也就行了。
就算否定不了,還能夠說同黑旗軍廝殺了一陣,他們都被蕭文明給殺服了,把他們調光臨海屯裡來,是為了參議招安的事件。
“真的去過了。”楊妙真點著頭答覆,“不但疇昔,還同蕭大人的姐姐說了好一會兒話。令姐是個好人。甚麼曲解,被她一說也就豁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