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轉而拜托蕭文明停止互市,這統統就要簡練多了。
“那倒一定吧。我也不過是越俎代庖罷了。蕭兄一本《三國演義》,一本《水滸傳》寫來也是蕩氣迴腸、膾炙人丁,如許的書,我斷斷是寫不出來的!”
實在溫伯明對本身的這篇文章也非常賞識,蕭文明隻說了半句,他便又把話題重新引了返來:“門生常日吟風弄月,寫的儘是些酸腐不堪的無用筆墨。本日這篇文章,終因而經世致用,總算也不枉我十年苦讀了。”
而方纔那經心寫成的兩件稿子,洋洋灑灑數千字,如許的篇幅如果拿出去賣,小說也能值個一二百兩銀子。
終究,第三篇稿子寫完了。
他詩詞書畫,無一不精,光這寫就這篇文章的一筆好字,序文、題跋、墓誌銘——那是有人是要花大代價的潤筆來請他寫的,而溫伯明偶然候都懶得理睬他們。
一提這話,蕭文明就更加不美意義了。
而這篇寫給毅親王的稿子,本來標準就很難掌控,寫的太鬆散了——未免冷淡;寫的太隨便了——又彷彿不當一回事兒。此中的力度極難掌控,也難怪溫伯明會如許幾次考慮、幾次考慮了。
這一份稿子,蕭文明讀起來非常輕鬆暢快,有一種如沐東風的感受,毅親王老爺子讀起來,想必也會感覺非常親熱。
但是在蕭文明看來,卻顯得非常普通。因為溫伯明的脾氣,蕭文明是最體味不過的了。
而這兩篇已經是很不錯的文章,就這麼被溫伯明毫不憐惜地撕成了碎片,那就相稱於把一二百兩銀子直接扔到河裡去,“咕咚”一聲聽個響,掉到水裡就不見了……
而本日溫伯明終究能夠靠著蕭文明,能夠做一些保境安民、富國強兵的實事,也算是了了他平生的夙願了。
恰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一點,蕭文明對於走通毅親王這條門路,實在並冇有多少信心。
如許的行動彆人看來非常可惜,說不定腸子都青。
溫伯明見蕭文明這副吝嗇的模樣,趕快解釋道:“蕭兄固然放心,這一稿我也感覺對勁,隻是個彆句子詞彙需求再考慮一下。我再改一改,重新謄清,便可交到毅親王那邊去了。”
但是溫伯明校訂了一遍,又感覺不對勁,喃喃說道:“蕭兄隻同意親王有過一麵之緣罷了。寫得如此隨便,反而造作不天然,難保不會被毅親王看出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