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製止日軍偵聽通話,狄東昇非常謹慎,長時候不開言,最後飛走時給馬遷安發了一個簡短電文:已拍照。
保鑣連戰至天明,終究獲得救兵代替,他們不負馬遷安重托,頂住了鬼子前後兩個方向的夾攻,共同支脈上的戰友清除了“拱進”防備圈的鬼子。此時保鑣連僅剩11人,在他們身前身後倒斃了無數日軍,一眼望去日軍屍身像破麻包一樣東一群西一堆,一向延長到遠方。
馬遷安率部搏命進犯,持續突破兩道防地,向南疾走二十千米後俄然轉向東方。被折騰的亂糟糟暈頭轉向的日軍又一次被甩在了前麵。
對峙了數天,兩邊每日隻要小範圍交火,保持著若即若離的交火線,鬼子既不肯儘力打擊,抗聯兵士也樂得安逸,為節流彈藥計,第一線兵士紛繁撿起鬼子丟棄的三八步槍或九九步槍,每天有板有眼的與山腳下的鬼子對射,偶爾鬼子會發怒出動中隊級彆的軍隊強攻一下,抗聯當即操起小炮和機槍回敬,數天來,倒也冇利用多少彈藥。
當夜,收到總部發來的電報後,稍作籌辦,丟棄毀掉統統照顧不便的重兵器,僅照顧一些另有彈藥的火箭筒等簡便火器,馬遷安下達了突圍號令。軍隊神不知鬼不覺快速收縮,擰成一個個人後向南建議了迅猛的進犯。
既然俄然、勇敢、狠惡之突襲已然見效,中澤三夫隻能挑選了第二套計劃。
在日軍幾次打擊下,抗聯步隊逐步分離,地形不熟,馬遷安不能集合步隊,也做不出有效批示,隻得下達了最後一個號令:全軍憑指北針向預定地區撤退,統統軍隊儘快離開與敵的打仗,出去一個是一個,不要與敵纏鬥。
每天必稀有架輕轟飛來投彈,每次都遭到抗聯太極盾速射機槍的反擊,投彈結果不佳。
“追!”中澤三夫幾近是咬著牙吐出來這個字的。
看到中澤三夫抓狂的神采,黑羽隻能硬著頭皮“再三苦勸”。
甚麼環境?這是不是證明中澤三夫心中有了擔憂有了驚駭?想必是的。
一支疲兵竟然向平原方向突圍?馬遷安出乎預感的行動又一次沉重打擊了中澤的自傲。
中澤三夫當即暴走,這麼說對方另有兩千餘人具有戰役力的“猛士”?混蛋!莫非讓我再用傷亡八千人的代價來毀滅他們嗎?
但即便如此,彈藥仍舊一點點少了下去。均勻每個兵士隻剩半個基數。既然利用比鬼子精美的主動兵器,那麼就要接受比鬼子重的多的後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