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你說的不對!”基裡年科夫抬開端當真的辯論一句,“你說新式兵器冇用?那麼你敢不敢赤手空拳麵對機槍?”
“劉部長。”馬遷安還是遵循老稱呼叫劉頂為劉部長,“你這個打算表是如何考慮的?我看上麵主動火器比例太小,與栓動步槍的比例一比,的確就是不成比例,1:15?如答應不可。”
之以是畫了縮小版,隻是因為紅箭73尺寸大能力也大,可破150毫米/65°裝甲,現在底子冇有任何一型坦克有那麼厚的裝甲,即便是縮小版,能力也充足大的,馬遷安估計破甲能力差未幾百毫米,就算是t34捱上一彈,也要灰飛煙滅。
這是兩種思路的碰撞,發揚火力的大火力主義與減少後勤壓力的精準射擊主義的碰撞,馬遷安是曉得最後的成果的,他也考慮到依托sl後勤基地,彈藥不敷的壓力將會成為汗青,那種以為一槍一個打得準的戰術是掉隊的,利用步槍的話,冇有顛末大量練習的新兵在槍法上是比不過日軍的,徒然虧損。
好吧!馬遷安拿過到處可見的製圖東西,在一大張硬板紙上畫下了大略的形狀圖。徑百毫米擺佈,長700毫米擺佈,4個彈翼,翼展350毫米擺佈,所屬配件也簡樸畫了一下,有電源電線潛望式察看鏡。這是一個縮小版的紅箭根本型,當年也是仿造的蘇軍薩格爾at3。
“這個?你曉得我的諜報來源是很多的,很龐大的,而德國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年代間諜到處可見。”
看著氣咻咻的馬遷安,劉頂墮入了深思。步槍與主動火器配比,是蘇方提出來的,在當初劉頂冇有想到如許深,他所來自的軍隊人手一槍都做不到,有槍就不錯了,還能挑肥揀瘦?再加上不知如何補給東北的抗聯,基於日蘇條約的限定,蘇方比來極其謹慎,近兩個月了,才同意抗聯運進一批彈藥。出於直覺,劉頂當然以為少量的步槍槍彈比大量的衝鋒槍槍彈補給輕易,更輕易偷渡進東北。
但馬遷安明顯不認同這類思路。他要求劉頂包管供應充足的主動火器,在打算裡必必要加強衝鋒槍和半主動兵器的供應比例,最好達到與步槍比例參半的境地,包管抗聯單兵火力大於鬼子數倍,十倍達不到但必然要包管五倍以上,並且彈藥供應毫不能斷,斷了結果會很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