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德軍也發明劈麵的俄國坦克有些難啃,在1500米擺佈的間隔上,如果敵手是T-34,根基上隻要射中就絕無倖存的事理,但明天卻不一樣,好幾發炮彈打疇昔,明顯射中了敵手卻冇法見效:要麼冇法擊穿,要麼產生跳彈。過後德軍才曉得KV-3坦克的正麵裝甲厚度達到120mm,固然不如虎式100mm傾斜裝甲的防備程度,但比起T-34的防備程度來卻足足上升了兩個層次。測試成果也表白,隻要俄國裝甲鋼冇有質量題目,虎式88mm火炮在1500米以外是冇法將其擊穿的。
“你籌算如何辦?”
“我們先得加油並彌補彈藥……”維林少校苦笑著聳聳肩,“先讓步兵們的追獵者趕上去。”
卡裡烏斯自言自語道:“再打不穿就隻能靠近一點了……”
這題目說穿了實在一錢不值,因為赤軍冇法獲得穩定的、高質量的裝甲鋼供應,在英美承諾援助的裝甲鋼多次泡湯或被德國截獲後,裝甲鋼完善已成為製約赤軍坦克出產的核心題目,而自產的裝甲鋼不但產量少且質量很不穩定。如果是戰役期間,主管出產的官員必然會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去“扶植”社會主義,但非常期間的思路並不一樣,先包管有無,其次纔是質量。再說,質量吵嘴並不過分於影響作戰,壽命200小時和2000小時的飛機發動機一樣能夠利用――歸正大多數飛翔員都活不過甚200個小時;質量好或者差的裝甲鋼一樣能用來出產T-34――歸正他們都經不起虎式坦克的進犯。不過,這批KV-3倒是赤軍高低寄予厚望的新設備,所利用的全都是入口的優良質料與配件,是以裝甲質量非常過硬。
“戰役期間,統統皆有能夠,我已經給你申報了二級鐵十字,如果接下來幾個月你另有如許的表示,我信賴一枚騎士十字勳章也絕駁詰事。”(未完待續。)
一聽殲擊車上前的動靜後,卡裡烏斯並冇有如釋重負的感受,反而說道:“這恐怕不太安妥,我們昨夜與俄國坦克交過手,他們的正麵防備比之前碰到過的俄國坦克要強,我們在1500米的間隔上動用了特種穿甲彈才敲開這個厚重的烏龜殼,如果換追獵者去對於他們起碼要靠近到1000米以內――阿誰間隔上,仇敵的坦克足以將任何一輛追獵者撕得粉碎。”
追獵者是深受穿越影響的彆的兩個關頭設備之一,另一個是三號突擊炮。在霍夫曼決定集合精力出產4號坦克後,4號產量有了極大晉升,但這類晉升並非冇有其他代價――從客歲9月份起,武備部就按坦克武備重整案要求停止了三號坦克出產,有關出產線連續改成四號出產線,前期出廠的三號突擊炮除一小部分操縱庫存底盤出產外,其他都由回收回來的三號坦克改裝而成,因底盤和改革數量有限,出產數量大大少於汗青同期,這導致了三號突擊炮的名頭不如原偶然空來得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