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七嘴八舌地表態,固然說法不一樣,但意義是一樣的:果斷反對軍隊退回南非並無所事事地躲在那邊――陸軍必必要打擊,要麼和德國人打,要麼和日本人打,然結果斷不去印度。
馬歇爾的神采很丟臉:“我不能再讓我們貴重的兵力去東非、埃及、中東給英國人填洞穴了,我乃至寧肯把物質送去援助中國疆場――歸正日本水兵主力也不在。”
看上去有4艘正規航母的承平洋艦隊彷彿比日本有上風,但細心闡發起來卻不見得:博格號比龍鳳號載機數量少10架,龍鳳號能夠跑到26節,但博格號最快隻能跑17節,大大拖了後腿,在編隊作戰中非常要命;論艦載機數量美國一樣冇上風,日本艦隊空母滿編艦載機總數278架,美國艦隊滿編艦載機總數隻要243架;論飛翔員本質和戰役機機能,美國方仍略遜於日本。當然,承平洋艦隊也不是一點上風也冇有,起碼3艘裝甲航母防備力強,抗沉性好,在戰役中代價不小。
公然,在聽到尼米茲“有掌控”的答覆後,羅斯福神采都雅了很多,和顏悅色地問他:“目前我們在承平洋上的戰事停頓如何?”
“哪怕恪守馬達加斯加也比去南非無所事事好。”
數量也好、戰役力也好,在相對靠近時纔有一戰的本錢,也並不即是弱勢一方就冇法獲得勝利,不然日本就不會一口氣在半途島丟了4艘航母。但應當看到半途島戰役日本失利的啟事是很龐大的,除諜報泄漏身分外,打擊島嶼也是首要敗因――如果冇有半途島陸基飛機的數量上風和窺伺才氣,純真海上艦隊對決美國人很難成績以少勝多(珊瑚海戰役可見一斑)。現在是美國艦隊要主動尋覓打擊機遇,環境就反過來了,他們會晤臨日本陸基飛機的威脅,真打航母決鬥不見得誰必然穩贏。
體察羅斯福意義的馬歇爾當即順著這個思路提了折中計劃:火把行動中美國一共派出了2個裝甲師(第1、2裝甲師)和4個步兵師(第1、3、9、34步兵師),籌辦調第3、34步兵師去澳大利亞幫手承平洋戰區,其他軍隊考慮由艾森豪威爾帶去肯尼亞登岸,然後突入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裡,一方麵策應已失聯的第2裝甲師和英國第78步兵師,另一方麵爭奪建立東非防地並威懾埃及,如果機會合適可考慮反攻埃及。
“題目是,中東、印度、東非的局麵該若那邊理?”赫爾國務卿問道,“斯大林發來電報,非常存眷中東局勢,非常擔憂他們在波斯脆弱而不成靠的物質渠道,但願我們有體例應對――他目前對英國人非常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