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D日(19)[第2頁/共4頁]

霍特元帥在東線各將帥中表示最為凸起,地點個人軍群統帥14個國度的軍隊,人稱14國聯軍統帥,他不但能用德國軍隊打敗仗,也能企圖大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國度軍隊打敗仗,博得了很高讚譽。

巴巴羅薩行動開端今後,對蘇宣戰國度可很多,除德國、意大利外另有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國、土耳其、伊朗等國,乃至包含八竿子打不著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伊拉克等國。

隻要墨索裡尼如許的人才嘟囔著“癡人”,因為德國不占據國土、不追求賠款,他也提不出甚麼要求,這讓他很不痛快,感覺派兵去俄國兵戈虧了。最後齊亞諾幾次調停,弗拉索夫做了讓步,承諾此後10年給意大利供應2000萬噸煤炭(現在意大利無益比亞油田,自我感受不缺油,但還是缺煤)表示感激,墨索裡尼才承諾具名。

蘇維埃為這個苦澀的戰役支出了極大的代價,累計喪失超越1400萬軍隊和3500多萬人丁,德國丟掉了2年男性出世人丁,蘇聯則幾近喪失了20年出世人丁。經濟上一落千丈,團體國力發展到1917期間。

相對政治上的收益,德國在經濟上收成不算多,但也很多,除拿到3億噸石油補償、四分之一巴庫產量外,還在西俄首要礦區和產業體中占了股分――這不是強搶弗拉索夫的,而是因為德國修複了這些被赤軍粉碎的礦區或產業區,修複費就衝抵了股分,不然這筆債西俄永久還不起。

這個時空的烏克蘭比霍夫曼地點時空的烏克蘭國土麵積要小,西喀爾巴阡烏克蘭(即現在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州)在一戰後歸屬於捷克斯洛伐克,在捷克崩潰過程中宣佈獨立,但隨即被匈牙利兼併且獲得德國支撐――這也是為甚麼匈牙利斷念塌地跟德國走的啟事。另與後代分歧,克裡木半島此時明白屬於西俄,想來弗拉索夫不會大手一揮如赫魯曉夫那樣腦殘般地劃給烏克蘭。

東線大總管施蒙特中將對此也不覺得意,這些玩意弄回德國去都是費事,再說德國手裡另有一批本國和法國造的列車炮、裝甲列車,除一部分將來要弄到中東去耍威風外,就等著內銷,日本和南美列都城表示了必然的渴求。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