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產生突發環境予以節製所需的起碼兵力。”
“我以為現在應當承認丘吉爾輔弼的逃亡當局……現在應當明白:大英帝國在加拿大,加拿大不是大英帝國。”赫爾緩緩地說道。
馬歇爾問道:“需求調派多少?”
杜魯門點點頭:“就按該要求的上限停止調配。”
“那就這麼定了,時候呢?”
“那需求8-10個師,還要起碼1000-1500架飛機。”
美國當局一向以來的耐久計謀都基於一個根本:不答應任何本國權勢節製加拿大或者墨西哥。這不但是軍政兩界共鳴,也是全美公眾共鳴。一戰中美國為插手協約國陣營絞儘腦汁,固然導火索是美國客輪被德國潛艇擊沉,但實際上同一思惟的是美方襯著並誇大的齊默爾曼電報(1917年,德國交際大臣阿圖爾-齊默爾曼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去密電,令其以美國南部國土利誘墨西哥入盟,以便遲延美國向歐洲派兵)
“應當能夠,包含水兵陸戰隊、陸軍軍隊我們在承平洋方向一共有19個師:4個在夏威夷,阿留申群島1個,所羅門群島方向2個,新幾內亞方向2個,薩摩亞-瓦努阿圖-斐濟-新喀裡多尼亞方2個,新西蘭2個,澳大利亞6個;統共具有陸航飛機約莫1.3萬餘架,目前另有2個師在路上,一個擺設在澳大利亞,一個將擺設在新西蘭。”馬歇爾苦笑,“現在的題目是水兵氣力不濟。”
世人一陣感喟:現在是兩個俄國、兩個英國、兩個巴西、兩其中國,還不曉得會有多少兩個在等候本身……
“現在最傷害的不是澳新,是南非和巴西。”艾森豪威爾插話道,“南非我軍有10萬軍隊,澳新還各有1個師,英軍本身又2個師,另有是15萬南非師,總計30萬軍隊。但德國在東線寢兵後,不管兵力還是後勤都有充裕,能夠抽調大量軍隊向非洲打擊,這對我們而言非常倒黴。巴西方麵,我軍終究擺設尚未完成,敵軍也在絡繹不斷地增兵,現在巴西政權也變成了兩個。”
“隻要丘吉爾同意便可。”赫爾滑頭地說道,“有大英帝國的聘請,我們進入其自治領,而大英帝國當局現在明顯需求我們的支撐,是以,我建議總統去拜訪布希六世和丘吉爾輔弼一行,對他們到來表示安撫,同時宣示共同抵當到底的決計。輔弼是個聰明人,不會不睬解的。”
大師很快就明白此中意義:隻要保住大英帝國這個架子,美國才氣持續乾與和鞭策在其他地區的存在,如果澳新、南非都向倫敦宣誓儘忠,美利堅還如何玩?隻要讓他們持續向加拿風雅麵儘忠,下一步才氣夠走下去。至於印度反向的殘存英印軍,在他們打輸德裡會戰後,統統人都當他們已經垮台了,也就提也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