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各東方國度獨立題目,布爾什維克予以全數承認,但要務實施退出聯盟手續;
兩邊從一開端地摸乾脆打仗到深切洽商,在很多範疇已達成了本色性地分歧定見,但有幾個題目一向繞不疇昔。
第四是補償題目:莫洛托夫表示蘇維埃現在補償不出甚麼東西來,頂多能夠移交一些古玩、油畫和軍隊設備來,但承諾能夠發行國債分年以什物(礦產品)償付,也能夠授予德國免費開辟權。裡賓特洛普對於開辟權冇甚麼興趣,但對於補償題目以為能夠再談。
第三是國境線豆割題目:莫洛托夫原則上籌辦把列寧格勒讓出來,但列寧格勒內裡的人丁必須先行遷徙,除此以外,他既分歧意現有軍事分邊界後退500千米,也分歧意目前中亞地區的分邊界計算在內。按照布爾什維克的要求,後退最多150千米,並且俄羅斯束縛軍也不能占據,德國能夠派兵駐紮,以15年為限,15年今後由公眾自決插手哪一個聯邦。裡賓特洛普對此表示反對,提出的反建議是,後退間隔能夠減少為300千米,但中亞5國必須遵循民族自決的原則獨立並接管德國庇護。
第二是俄羅斯束縛軍題目:兩邊同意賜與俄羅斯束縛軍政治實體職位,但莫洛托夫提出,要求弗拉索夫及其構造改名孟什維克,或者乾脆叫俄國國度社會主義民主黨也行,他們建立的國度與布爾什維克節製的國度一起構造起來構成邦聯,統稱蘇聯,由布爾什維克擔負最高魁首,但內部實現全部自治,互不乾與,劃一對待。裡賓特洛普對這個發起感到吃驚,他不明白竟然另有如許的事,考慮一下以後感覺這不是他能承諾的要求,便推委需求先行陳述柏林;
這個事前冇推測的插曲反而形成了構和持續深切下去的費事。(未完待續。)
不過熟人相見就是好,既免了很多客氣,也製止了不需求的相互攻訐和指責,對知根知底的兩邊來講,這些美滿是冇有需求的。莫洛托夫冇有一上來就痛斥裡賓特洛普撕毀《互不侵犯合約》,後者也犯不著就蘇聯的政治體製停止長篇大論的抨擊。兩邊要做的很簡樸,就是儘能夠地達成戰役前提。
又比如赤軍與俄羅斯束縛軍的兵力分派題目,兩邊大抵保持4:1的比例,即赤軍300萬,俄羅斯束縛軍75萬;
除了這幾個原則與核心題目外,兩邊很明智地冇有談懲辦禍首、改組當局等屈辱性卻冇有本色意義的前提,並且就很多嚴峻題目達成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