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久邇宮稔彥王先搖點頭、又點點頭:“困難很大,冇牟田口廉也說的這麼悲觀,但如果有得力將領,我們完整能夠一戰。”
從賬麵上看,駐印軍隊的設備數量也很多,各種型坦克有500多輛,飛機也有400餘架,但均以老舊型號為主。以坦克為例,大部分是英國本土產的十字軍和瓦倫丁,另有美國初期援助的格蘭特-李,隻要不到100輛是比較新式的謝爾曼,英國新出產的丘吉爾和螢火蟲都與印度軍無緣;飛機大部分也是老型號,戰役機大部分都是颶風,隻要40餘架噴火,還不是最新的噴火14,隻是噴火8。
“他在菲律賓戰役中打得很糟糕,還總抱怨諜報不準、後勤混亂、貧乏人力,比大本營要求的時候晚了4個月才完成任務,還放跑了麥克阿瑟……為甚麼要重新啟用如許的人?”
三方衝突最集合的核心就是反攻緬甸。史迪威一力鞭策此事,******考慮打通滇緬公路無益於物質運送也比較主動,但印度方麵卻回絕派空中軍隊參與,頂多出動空軍意義一下,乃至以為中國駐印軍的終究目標纔是幫手英國光複緬甸——中國出兵打跑日本然後讓英國領受緬甸。這讓蔣極不對勁,他以為如果由中國軍打擊這10萬日軍,冇有30萬人蔘與、支出10-15萬傷亡絕對拿不下來,哪怕雲南邊向擺設有這個兵力也不能這麼乾,莫非英國人便能夠在一旁看著中國人流血捐軀、與日本人打死打活然後在最後把勝利服從白白摘走?
對英國人隻要服從不肯出兵的行動,哪怕史迪威故意偏袒也感覺開不了口,他一樣不想讓美國陸航為英國人火中取栗,一來二去,反攻緬甸的打算不竭今後遲延,直到日軍第15軍牟田口廉也中將向東京陳述要求主意向印度打擊。
以是英國方麵不太甘心讓中國軍參與印度方麵,隻同意駐印軍在印度接管練習,為將來反攻緬甸做籌辦,乃至美國駐印度航空隊英國人都想插手辦理,無法在其他處統統求於美國而開不了口罷了。
到厥後發明結合艦隊主力投入北美、巴拿馬作戰後,對印度洋的節製更趨弱,除靠近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的阿拉伯海占有絕對上風外,其他底子就有力監控,印度與南非之間的職員和商品來往仍然保持了中等範圍的格式,隻是要繞個大圈,不能貼著東非沿線走,必須繞道馬達加斯加島核心。直到5月份該島失守後,這條通道才終究斷絕,但印度與澳大利亞之間的物質來往仍然在持續,撥給駝峰航路的物質首要也從澳大利亞轉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