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也是最首要的一點是,用夏威夷互換新西蘭,一麵能夠減少美國的滔天肝火,進步達成和談的勝利率;二來也能夠堵海內某些整天嚷嚷“進軍澳新”的口這不我把新西蘭拿了麼?
“如何樣?長官表情有冇有好一點?”
起首,欠德國這筆錢是必然要清掉的,不然將來後患無窮,但這筆錢靠日本本身是拿不出來的,必須按塚原大將的說法搞轉移付出讓美國人當冤大頭。實際上德國真正取出的武備和物質用度隻相稱於150億美圓,一方麵是德國慣有的貶價,另一方麵是因為屢戰屢勝以後的馬克溢價馬克在這兩年中在暗盤上相對美圓起碼貶值了25%;
“這個長官國後擬采納的方略有冇有眉目?”
當然,現在這4項前提裡壓根不說美國本錢在原東南亞和遠東的投資如何措置默許是歸日本了。
至於西南承平洋地區還在美軍節製下的所羅門群島、布乾維爾,那就更不消說,必定都是要給日本把握的至因而否轉賣德國要看其他前提。
草鹿龍之介感喟道:“長官所慮確切不能不防,不過國的話,艦隊還是要帶一批的,起碼大和號要帶去,不然不能威懾宵小!”
角田覺治頓時出來擁戴:“我看西村君說得有事理,這是政治家該考慮的事,我們都是甲士,以完成任務為本分。長官奉告我們有關動靜是看得起我們,是和我們通個氣,不是向我們彙報,更不是要求我們審批同意的諸君這點切莫搞錯!”
其次,為戰後扶植並開辟印度,日本必須獲得一筆啟動資金,這筆錢不成能從德國獲得,因為後者本身也有多量殖民地要開辟,也隻能找美國想體例誰讓日本窮呢?有了這筆資金,日本獲得的龐大地盤才氣在此後3050年中變成可靠的出產力,才氣終究強大日本的力量。
兵多船廣當然是上風,但不見得必然能得勝,如果誰兵多、誰船好就必然能得勝,那還練習兵戈乾甚麼,大師一起比出產量就好了嘛如許軸心永久冇有出頭之日。
看到鬆田千秋退出來,世人一擁而上,七嘴八舌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