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載!”聲嘶力竭的吼聲響起,樹林方向那傢夥終究忍耐不住,挺身建議打擊。楊格從速趴下一動不動地察看火線,隻見一片昏黃的視野中,有團灰色的影子呈現了,呈半跪姿勢舉槍對準屍身堆。估計,夜色令仇敵的視覺恍惚,不得已才起家對準,時候籌辦著為打擊的火伴供應保護。
日軍的叫喚冇有獲得迴應,頓時,疆場又沉寂下來。
有了,老子不怕那屍身堆裡的傢夥不崩潰!
舉槍,對準,在那聲嘶力竭越來越近的“板載”聲中,楊格扣動扳機。
聰明,勇氣,存亡疆場上,二者缺一不成。
話說技術決定戰術,楊格隻要三支單發步槍,前後各距敵150米擺佈,萬一產生苦戰,他隻能發射三顆槍彈。那仇敵呢?小日本兒手裡拿的甚麼兵器?嗯,彷彿找到了思路。
又反推到日軍那邊,甲午戰役中,日軍首要設備是村田18年、22年式步槍。此中22年式步槍為8mm口徑,8發管狀彈倉供彈。這類步槍當然比本技藝裡的步槍先進了很多,卻也有一個弊端——管狀彈倉是縱臥式容彈,裝填8發以後,不管打了幾發,半途冇法彌補槍彈,必須8發全數射光才氣再行裝彈。看仇敵開槍的頻次,不該該是打一發、裝一發的18式。
威脅最大的小山包方向仇敵打了幾發了?
拿起仇敵的步槍,總算看到了普通的槍機和普通的槍栓位置,拉開來一看,一顆槍彈殼掉落出來,槍膛裡空空如也。哦也,老子太聰明瞭!翻看日軍屍身,槍彈盒裡儘是槍彈,一發一發地裝填進倉,拉動槍栓鞭策一發槍彈進膛待發後,楊格掂了掂日本槍,再看看本身那支不著名的步槍,棄取就是如此簡樸,此槍充公!
楊格在心中默數:“1、2、3、4、5、6、7、8、9、10......13發,那他彈倉裡另有3發槍彈!”如果是籌算趁黑溜走的話,就先行騙那傢夥打了三發以後當即開溜。